望娘灘傳說(大足區)

望娘灘傳說(大足區)是大足流傳最廣的一個有關孝道的民間故事。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望娘灘傳說(大足區)
  • 主題詞:民間文學,傳說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間文學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大足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悠悠瀨溪河,澄澈瀨溪水。瀨溪河譜寫了瀘縣今日的繁榮,這一方水土民風淳樸、景色優美,同時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其中,二十四個望娘灘的傳說仍在瀘縣境內流傳,二十四個河灘,灘灘回望娘親:蛟龍修成正果後,在投奔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親,每望一次就留下一個痕跡,這些跡痕就是今天瀨溪河上的白銀灘、白木灘、馬足灘、銅鼓灘、玉灘、吉灘、麼灘等24灘。

歷史淵源

二十四個望娘灘是一個美妙的傳說,也是一個寓意吉祥的傳說。不僅僅是瀨溪河,在長江上游的岷江、龍溪河等河流流域也同樣流傳著這個故事。這個傳說之所以能夠在巴蜀大地廣為流傳,有可能是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這個故事本身的傳奇色彩。追溯過去,水運作為貨運、客運的主要交通渠道之一。祖國的西南地區雖然河網密布,但河流從上而下途中受自然因素影響,這些河流落差大、險灘多,人們描繪出的二十四個望娘灘傳說,一方面寄託了人們在這些河流的渡口上航行時能夠平安往返的願望;另一方面,龍是獨特的文化創造、觀念創造和符號創造,是人類想像出來寄託豐收、實現風調雨順的吉祥物,人們信仰龍,希望它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豐收。

基本內容

相傳很早以前,在祖國西南的瀨溪河邊,住著一戶人家。家裡只有母子二人,母親雙眼失明,就靠兒子聶郎幫人放牛打柴為生。
一天,聶郎在山坡上割牛草,發現有一窩叫巴耳桿的牛草長得又嫩又茂盛,一割就是一大背。第二天聶郎又上坡去割草,看見這窩牛草又長起來了,又割一背回家,高興極了。第三天,他又上坡去割草,這窩草又長起來了。他感到奇怪,心想:我何不把它挖回家去栽在屋門口,一來好照顧眼瞎的媽媽,又能割草餵牛。於是,他拿來鋤頭,挖這窩牛草,當他挖出這窩草後,就發現草根底下有一顆閃閃發光的珠子。他把這窩草搬回去栽在屋後,就再也沒有長起來。可是,當他把這顆珠子放在裝有錢的包里時,包里的錢就多了許多。他把珠子放在裝有米的罈子里時,罈子里的米在第二天就“長”滿了一罈子。就這樣,他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沒多久,這件事被當地財主知道後,帶著一群家丁闖進他家,就說財主家的米和錢被盜了,看是不是他偷了去,要搜查他家。聶郎生怕財主搶了他的寶珠,順手將其丟入口中,但沒注意就吞到肚裡去了。財主搜了半天也沒搜著什麼,只將他家的米搶了去。到晚上,聶郎只覺得十分口渴。他娘舀了一碗又一碗,也不能給他解渴,娘就叫他到水缸里去喝,他把水缸里的水都喝完了,也無法解渴。他娘就說,你乾脆到大河裡去喝,這聶郎就真的準備到大河裡去。
當聶郎剛打開門,突然天空電閃雷鳴,一場暴雨來了。頓時家門口像一條小溪通往大河。這聶郎出門後扭頭看他娘時,聶郎的臉變了,逐漸變成了一條龍,他娘只從後面跌跌撞撞追去,邊追邊喊:“兒啊。”聶郎也一走一回頭,回一次頭喊一聲“娘”,他一共回頭了二十四次,每一次回頭,河底就形成了一個河灘,河灘的樣子就像回頭遙望的姿勢。聶郎在河邊被巨浪涌著,最後完全變成了一條龍,叫“孽龍”,一直沿河游出去,入長江到了東海。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聶郎勇敢地跟財主鬥爭,就把這二十四個灘命名為“二十四個望娘灘”。聶郎捨不得母親,於是他留下了二十四個河灘。而自從聶郎變成龍隨河水消失之後,沿河兩岸的百姓就再也沒有受過旱澇災害,大家都說這是聶郎變的那條龍在暗中保佑住在河邊上的母親。

主要價值

二十四個望娘灘故事是一個把河道受自然變遷化為親子之情、寄託平安吉祥的傳說,這樣的傳說使自然物富有神性色彩、人性色彩。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並廣為流傳,是因為在西南的眾多溪流中真實存在著二十四個石灘或多餘二十四個望娘灘。
二十四個望娘灘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引申到背後的江河文化、移民文化等,無不令人神思,引人追尋,若細細研究,必定具有傳世性的價值。在川劇當中就有李明璋於1953年創作的《望娘灘》(高腔),讓這一傳說在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上得到了升華。著名國畫家、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原館員屈義林,也曾賦詩讚揚並肯定了麼灘為二十四個望娘灘之一,其《玉蟾攬勝(二首)》一詩中曰:冱水千回來福集,雲山萬里住鰲峰,娘灘廿四鳶山一,日夜江聲聽伏龍。瀘縣有著堅實豐厚的龍文化基礎,而二十四個望娘灘傳說也是一個關於龍的傳說,這個傳說則或多或少都與瀨溪河有關,或與瀘縣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