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薩雯蚌(朗薩姑娘)

朗薩雯蚌

朗薩姑娘一般指本詞條

《朗薩雯蚌》又名《朗薩姑娘》、《朗薩雯波》。故事取材於江孜發生的一件真事及一些民間傳說,寫西藏奴隸王統治時期,美麗的藏族農家姑娘朗薩的不幸遭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朗薩雯蚌
  • 別稱:朗薩姑娘
  • 取材:江孜發生的一件真事及民間傳說
  • 劇本文學手法:藏族傳統的繁複比興
創作過程,作品鑑賞,

創作過程

1960年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整理上演了此劇,劇名為《朗薩姑娘》。1978年由白牡、劉志群改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重新上演,在西藏各地掀起傳演《朗薩姑娘》的熱潮。1980年,胡金安、伊不口巴圖、白牡、徐文藝對此劇進一步修改,加強了朗薩的反抗性格,將朗薩死後還魂、成佛的情節刪除,以朗薩遭查欽全家毒打,被逼無奈逃回娘家,查欽率眾追來,將朗薩燒死在房中,朗薩的靈魂飛升天界結束全劇。改編本以《朗薩雯蚌》為劇名,仍由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排演,胡金安導演,邊多配曲並設計唱腔,宋新科設計舞台美術。阿瑪次仁扮演頭人查欽,小扎西次仁扮演管家索朗巴結,多吉占堆扮演信差阿宗,蘭嘎扮演朗薩,。1980年赴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獲國家民委和文化部的獎勵。此劇藏文本由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漢文本收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藏戲劇選》中,原本1981年由赤烈曲扎、蔡賢盛譯成漢文,收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志·西藏卷·附錄》。

作品鑑賞

劇本運用了藏族傳統的繁複比興的文學手法,將成組成套的比喻排列在一起,或寫景,或抒情;諺語、民謠、成語、格言信手拈來,精彩紛呈,通俗易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劇本的前半部生動真實地反映了西藏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和階級矛盾,後半部宣傳了因果報應的佛學教義,故民間戲班一般只演前半部,其中《廟會逼婚》、《青稞地受虐》兩場戲常作為折戲獨立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