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與無聲之間

有聲與無聲之間

《有聲與無聲之間》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祝曉風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祝曉風,文學博士,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近現代史料學分會副會長。於南開大學讀本科、研究生,後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光明日報社主任編輯,《中華讀書報》編輯部主任;後調入中國外文局,任《中國報導》雜誌主編。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研究興趣主要在文藝學、現代文學、中國古典小說、中國電影史、中國學術史,曾在《文藝研究》、《魯迅研究月刊》、《南開學報》、《四川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若干。出版有《讀書無新聞》(著,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知識衝突——九十年代文化界十五大案採訪錄》(編著,遼海出版社1999年版),《南開故事》(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付華廷和一個村莊的致富傳奇》(編著,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等。撰寫隨筆、評論、新聞報導數百篇,發表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文匯讀書周報》、《羊城晚報》、《讀書》、《中國圖書評論》、《百年潮》、《華人文化世界》等報刊。2005年,被評為光明日報社優秀新聞工作者,獲第三屆全國著作權好新聞二等獎。

目錄

有聲與無聲之間(代序)
文學研究
象徵元:作為意義生成的客體
——象徵元導論
從蘇吉士形象看《蜃樓志》的創新意義及其局限
中西融匯的現代詞學觀
——評葉嘉瑩先生的兩種詞學近著
中國古典小說的非虛構化傾向
解讀與闡釋:把錢锺書《讀伊索寓言》作為一個接受的個例·
鏡子裡的立體形象
——小說《美食家》中的朱自冶與高小庭
“各執一詞”:還從王朔說起
——“後現代主義”斷想
作為文學史研究標本的“丁、陳案”
關於《蘇軾 念奴嬌 赤壁詞正格》的幾點看法
影視與傳媒研究
新中國十七年電影的“現代性”與“民族性”
“十七年”中國電影“現代性”與“民族性”的直接歷史
“十七年”電影人物的類型分析
“政治主題”的變化,與“衝突”的表現
中國電影、電視理論建設前瞻
《祝福》:從電影到小說
——試圖尋找另一種提問方式
《姊妹花》:“寫實主義”的巧合
電影史研究值得注意的問題
評論與札記
傳媒數位化時代的文化價值傳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