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斜斜的光線》是美國女詩人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創作於1861年的詩歌。
該詩原為無標題詩,標題為譯者提取首行為題。在《有一道斜斜的光線》中,狄金森在突出上帝威力之大、之不可抗拒的同時,也突出了芸芸眾生的絕望、無奈、驚恐和畏懼。因此,該詩於字裡行間隱約地流露出芸芸眾生對上帝的憤恨,同時也透露出詩人的一種悲涼情緒。詩人對上帝的這種情感態度主要是以間接、比較隱晦的方式顯露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有一道斜斜的光線
- 作者: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
- 作品體裁:詩歌
- 作品別名:有一道光影斜斜
- 創作時間:1861年
- 外文名: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徵,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Winter Afternoons—
That oppresses, like the Heft
Of Cathedral Tunes—
Heavenly Hurt,it gives us—
We can find no scar,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Where the Meanings,are—
None may teach it—Any—
'Tis the Seal Despair—
An imperial affliction—
Sent us of the Air—
When it comes,the Landscape listens—
Shadows—hold their breath—
When it goes,'tis like the Distance
On the look of Death—
中文譯文
有一道光影斜斜,
在冬日的午後——
它輕輕,壓迫著,
像教堂的音樂幽幽——
帶給我們,來自上天的傷害——
我們找不出疤痕來,
但內心已發生變化,
這就是意義,所在——
沒人能說出——半分——
這是隱秘的絕望——
一種超凡的痛苦
來自上蒼——
當它來時,四野傾聽——
陰影——屏住呼吸——
當它去時,像死神臉上的表情
那遙不可及的距離——
創作背景
《有一道斜斜的光線》創作於1861年,適逢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南北戰爭是共和黨人林肯領導的北方聯邦軍隊同發生叛亂的南方蓄奴州推選出來的總統傑斐遜·戴維斯所領導的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之間的一次戰爭。狄金森從政治立場上來說,是站在林肯反蓄奴制一邊的,因此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天庭的威力,其發施者應是上帝,而這上帝其實是指南北戰爭期間與北方聯邦軍作戰,頑固地維護剝奪黑人自由、滅絕人性的蓄奴制代表傑斐遜·戴維斯或在其領導之下的眾多的奴隸主。所不同的是,詩中上帝給人的傷害是精神、心理上的。而奴隸主頭目傑斐遜·戴維斯和奴隸主們給人的傷害則既有身體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奴隸主們驅使奴隸不論白天還是黑夜拚命地為其幹活,剝奪了奴隸們的自由權、民主權,他們的生存權也完全地操縱在其主人手裡。
奴隸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整日噤若寒蟬、惶惶不可終日,稍有不慎,即命喪黃泉。奴隸主們的這種蠻橫、霸道的作風同詩中那道斜斜的太陽光線一出場時就能讓天下眾生靈倍感壓抑、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如坐針氈一樣。詩人通過對上帝發施的威力的憎惡譴責剝奪黑人自由的蓄奴制。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這是一首與宗教有關的詩,因為詩中觸及了“天堂”(Heaven),還有“預先決定”(the seal)。冬日下午,天空射出一道斜斜的太陽光線,這本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冬日午後,太陽漸漸西沉時,會放射出萬道金光,但因是午後的陽光,其溫暖度畢竟不如早晨和中午時分的陽光,故詩人對之的感覺也有別於常人對晨曦和正午時的陽光的感覺。根據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晨曦讓人清新、充滿朝氣,正午時分的陽光,因其熱烈,給人以熱情、振奮。而午後的太陽光線,因時間已近黃昏或已是黃昏,給一般人的感覺會是一種悵然、遺憾甚至是一種失望,而給女詩人的感覺似乎更加糟糕。它是那么讓人壓抑,就像聽到教堂里的樂曲時內心會產生一種沉重、氣悶的感覺一樣。
詩人認為,冬日午後那道斜斜的太陽光線是來自天堂的,它給予人的是一種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是預先決定了的。在天堂里,只有上帝才能擁有這樣的權力。因此,冬日午後那道斜斜的太陽光線隱喻上帝的權力,是上帝在給人以傷害,這不是一種身體上的傷害,而是一種心理、精神上的傷害,它讓人壓抑、沉痛、絕望。詩人在詩中寫道:
When it comes,the landscape listens,
Shadows hold their breath;
即:當它到來時,風景在傾聽,影子也屏住了呼吸。也就是說,當太陽的光線(上帝)到來時,世界上的芸芸眾生都懾於它的無邊的權力、凜凜的威風,因它可以隨意地致任何人、任何生物於死地。在它離去之時,人們像看著死神一樣望著它,內心充滿了敬畏、恐懼之感。
這首與宗教有關的詩不是讚美上帝,而恰恰相反是反上帝。詩人雖出身於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家庭,但她本人卻一直不皈依教門。她對上帝所謂的對一個人來世的安排並不怎么相信,對於上帝仁慈地行使自己無限的權力,卻允許腐敗存於世間會顯示出毫不妥協、絕不遵從的態度。在《有一道斜斜的光線》中,上帝施加的威力,即那道斜斜的太陽光線讓人壓抑,給人的心靈造成傷害,人們對之毫無辦法,只能感到絕望。上帝的存在讓世間生靈、萬物悚然、驚懼、默然,上帝的離去讓人恐慌、畏懼。在該詩中,詩人對上帝的譴責是顯而易見的。
這是一首宗教詩,但詩人在詩中並非吟唱宗教讚美詩,而是譴責宗教、譴責上帝。任何詩人寫宗教詩或寫神話故事等都有其鮮明的現實指向性,狄金森的這首詩也不能例外,可以理解為是一首反蓄奴制詩。
藝術特徵
該詩整體上為雙重隱喻,以一道斜斜的光線隱喻上帝的威力,又以上帝的威力隱喻奴隸主的驕橫、霸道行徑。詩歌短小、語言簡潔精煉。除了雙重隱喻外,詩歌內部的一些意象選用得奇特,也具有隱喻特徵。如詩人用“the seal”(印章)來喻指“預先決定了的”意思,用“landscape”(風景)和“shadows”(影子)喻指“芸芸眾生”或“天下的生靈”。詩人的聯想也十分奇特,由冬日午後一道斜斜的太陽光線聯想到教堂里的樂曲聲,這樣的聯想既奇特,又合理,因為它會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教堂里的上帝,進而想到上帝的權力。
該詩在格律方面較為輕鬆。全詩基本節奏為抑揚格,但第一節第四行第一音步、第二節第一行第二音步、第二節第三行第一音步、第三節第二行第一音步、第三節第三行第一音步和第二音步、第三節第四行第二音步、第四節第一行第一音步、第四節第三行第一音步、第四節第四行第一音步均為抑抑揚格替代;還有四處超音步音節替代,它們是第二節第一行末尾的一個音節、第三節第三行末尾的一個音節、第四節第一行末尾的一個音節和第四節第三行的末尾一個音節。此外,第一節第一行第一音步、第二節第一行第一音步、第二節第四行第一音步和第四節第二行第一音步均屬單音節替代。詩行長短不一。各行的音步數參差不齊,有的為抑揚格四音步,有的為抑揚格三音步,有的則是抑揚格二音步,這與傳統的格律詩各詩行間的音步數相同或參差有致大不相同。傳統的格律詩詩行有的長短一樣,有的長短相間,排列有序,而上詩各詩行長短不等,且排列又不規整。該詩一共僅十六行,但節奏變格處多達十八處。
詩前三節的韻式為abcb。第一節嚴格地說沒有押韻的韻腳,寬鬆地看,aftemoons和tunes押近似韻。詩的第四節韻式為abab,這是英詩中常見的四行套韻體。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前三節使用了間韻(intermittent rhyme),韻式為民歌體的韻式,但詩的節奏則非民歌體的節奏。這是狄金森對英詩民歌體的體裁進行改造而創生出的一種體裁,即韻腳採用民歌體的韻腳,但在節奏、詩行長短方面則不依循民歌體的要求,她依循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隨意創作、自由安排。全詩前三節的韻式與第四節的韻式不統一。
全詩韻式不統一,這應是詩人故意為之,因為前三節的韻腳為abcb,那么在第四節仍然沿用abcb韻式不是什麼困難之事,但詩人卻獨闢蹊徑地用了abab韻,abab韻從創作來講要比abcb韻式難,這是顯而易見的。全詩有很濃郁的音韻美,除得益於上述韻腳的使用外,還與頭韻的使用有關:第一節中,第一行的certain—slant,第一行的light與第三行的like,第二行的winter與第三行的weight,第一行的There’s與第三行的That―the;在第二節中,第一行的Heavenly—hurt,第二行的We與第四行的Where;在第三節中,第一行的teach與第二行的Tis,第二行的seal與第四行的Sent;在第四節中,第一行的landscape—listens、第三行的like與第四行的look,第一行的the、第二行的their、第三行的the與第四行的the,第一行的When與第三行的When。所有這些頭韻增強了詩的韻味。
全詩節奏變格較多,節奏是服務於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傳達的需要的。傳統的格律詩中,節奏變格一般偏少,這首《有一道斜斜的光線》也是一首格律詩,但變格較多,其變格的原因雖與詩歌的思想內容也有一定的關係,這是因為詩人在詩中突出了上帝的威力對生靈的威嚇、傷害作用,用和諧規整的節奏無法服務於詩的主題思想,但該詩中節奏變格委實偏多了些,這就不能不和詩人在創作中故意為之有關。也就是說,詩人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上已不追求傳統格律詩在節奏上的規整統一、和諧悅耳、十分齊整的抑揚頓挫,她在這方面已打破了傳統格律詩的一些限制,完全按內容、情感的實際要求來隨意安排了。
作者簡介
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簡稱艾米莉·狄金森,美國女詩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逝世於1886年5月15日。狄金森出生在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小鎮的一個上層家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曾在南哈特利的芒特·霍里約克女子學院學習過神學知識。成年以後,她除了兩次去波士頓醫治眼疾,再也沒有離開過故鄉。狄金森終身未婚,生前默默無聞,深入簡出,甚至很少接見客人,過著封閉的隱居生活,因此被稱作“阿默斯特的修女”。生前只發表過幾首詩歌(一說七首),大部分詩作是在其去世四年之後整理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