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愆期一般指本詞條

月經不按正常周期來潮,時或提前,時或延後在7天以上,且連續三個月經周期者,稱為“ 月經先後無定期”。亦稱“經水先後無定期”、“經亂”等。如僅提前或錯後3~5天,不作 “ 月經先後無定期”論。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月經不規則。青春期初潮後1年內及更年期月經先後無定期者,如無其他證候,可不予治療。月經先後無定期若伴有經量增多及經期紊亂,常可發展為崩漏

基本介紹

  • 別稱: 經水先後無定期、月經愆期、經亂
  • 中醫病名:月經先後無定期
  • 常見發病部位:腹腔
  • 常見病因:肝鬱腎虛
  • 傳染性:無
  • 相關西醫疾病: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鑑別診斷,辯證論治,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月經不按正常周期來潮,時或提前,時或延後在7天以上,且連續三個月經周期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本病以月經紊亂為特徵,如僅提前錯後三五天,不作“月經先後無定期”論。

歷史沿革

1.本病首見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月經不調》“婦人月經一月再來或隔月不來”。
2.宋代《聖濟總錄·雜療門·婦人血氣門》則稱為“經水不定”。
3.明代萬全《萬泉婦人科·調經章》提出“進行或前或後”的病名,並指出“悉從虛治,加減八物湯主之”。
4.《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則將本病稱為“經亂”,分為“血虛經亂”和“腎虛經亂”。較詳細的論述了病因病機、治法、方藥、預後和調養。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致月經先後不定期,其發生或因卵泡早期FSH(卵泡刺激素)分泌相對不足,卵泡發育緩慢,不能按時發育成熟,排卵延後而致經期後期而至;或雖有排卵,但LH(黃體生成激素)分泌值不高,致使排卵後黃體發育不全,過早衰退,月經提前而至;或者是月經周期中不能形成LH/FSH高峰,不排卵月經紊亂,可表現為月經先後不定。

病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是肝腎功能失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無常。其病因多為肝鬱和腎虛。

病機

1.肝鬱
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肝氣條達,血海按時滿盈,則月經周期正常。若肝氣逆亂,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疏泄太過則月經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則月經後期而來,遂致月經先後無定期。
2.腎虛
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從經血而論,腎又主施泄。若素體腎氣不足或多產房勞,大病久病傷腎,或少年腎病未充,或絕經之年腎氣漸衰,腎氣虧損,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若當藏不藏則月經先期而至;當泄不泄則月經後期而來。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崩漏相鑑別。月經先後無定期以月經紊亂為特徵,一般經期正常,經量不多。崩漏則以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均發生嚴重紊亂為特徵的病證,除見周期紊亂,並見同時出現陰道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斷。

辯證論治

1.肝鬱證
主要證候:月經先後無定,經量或多或少,經色黯紅或紫紅,或有塊,或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小腹脹痛,胸脘憋悶,時嘆息,噯氣少食;舌苔白或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調經。
代表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藥: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薄荷、煨姜。
2.腎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或先或後,量少,經色黯淡,質清;或腰膝酸軟,或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腎調經。
代表方:固陰煎(《景岳全書》)。
方藥: 菟絲子、熟地黃、山茱萸、人參、山藥、灸甘草、五味子、遠志。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溫經散寒,化瘀止痛,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關元、地機、三陰交、十七椎。
加減:寒濕凝滯加灸水道;氣滯瘀滯加百合、太沖、次髎調氣活血;氣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轉歸預後

本病若及時診治,重視調養護理,可以痊癒。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調護不當,可能會發展成崩漏或閉經,所以應當及早積極治療。

預防調護

1.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的舒暢,以利氣血暢達和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2.實行計畫生育,避免勞累,節制房事,以利腎之封藏施泄功能正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