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龍山大橋
- 始建時間:1972年5月2日
- 投用時間:1974年12月30日
- 所屬地區:益陽市資陽區及赫山區
- 類型:懸鏈線空腹式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 長度:1257 m
- 寬度:15 m
- 設計:湖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 承建:湖南省陸運公司第二、三工程隊
- 橫跨河流:資江
建設背景,民眾參與,維護改造,
建設背景
我國直至二十世紀初,大江大河的主要通過方式還是依賴渡船,橋樑並不多見。
長沙至常德的長常公路於1930年建成,省城長沙經益陽來往湘西北的交通更加便利。
益陽因位於長常公路之上,於1932年在汽車路建成汽車渡口,兩岸和過境益陽的人與車跨越資江均依賴渡運。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車路過渡的人流、物流逐漸增加。在此歷史背景下,當時的中共益陽地委、益陽地區行政公署謀劃建設跨資江大橋。
民眾參與
會龍山大橋建設伊始,當地人民民眾就積極奉獻,傾力參與到大橋的建設中去。
據不完全統計,在大橋建設過程中,民眾投入的義務勞動達26萬多個,僅1972年5月2日至6月15日的一個半月時間內,地、市、縣共有176個單位、14744人參加了建設大橋的義務勞動。民眾義務勞動共完成砂卵石轉運15萬多噸、完成工程土方6萬多立方米,配合專業隊伍完成混凝土灌注2萬多立方米。
當年修建大橋時,這一帶的居民幾乎都有參與到建設中去。有些家庭甚至全員參與,因為覺得修路建橋是方便大家的事,所以願意出這份力。
維護改造
2000年,大橋拓寬改造,橋面由13米拓寬至15米。2009年,大橋維修改造。
1974年建成至2009年,大橋通行已35年。初始設計通車流量為3000輛/日,目前實際已達50000輛/日。該橋雖然2000年維修拓寬過一次,但由於現已達到和超過設計年限,加上曾經兩次大的碰撞,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經長沙理工大學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中心、湖南城市學院土木工程檢測中心鑑定,該橋為技術狀況四類,必須維修改造。現維修改造設計和實施方案已獲市政府批准。
此次維修預計12月16日竣工,其中8月27日至10月10日共45天為全封閉時間,不準車輛和行人通行。為確保兩岸民眾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及維修順利進行,方案規定:市交通局在資江一橋下游100米左右設定行人過渡渡口,市民可免費過河,車輛繞道三橋。市建設局拿出公車、的士及其他客運調線改線方案,並組織實施。市海事局及資陽、赫山兩區政府密切配合,對橋南、橋北、資江航道施工範圍內的區域進行管制,作業期間嚴禁車輛、船舶、行人通行和滯留。市交警支隊負責兩岸的交通組織和管制。益陽軍分區、市水利局、益陽電業局、市公安局、市城建投、市自來水公司及有關管線部門要作出相應安排,配合做好各項保障工作。
2016年7月5日,據多位目擊者描述,上午8點許,一艘小型加油船順江而下,撞到南端一號橋墩並卡在了橋墩拱弧下。目擊者稱:“不像是有人駕駛的,像是順著水流下來的。”船隻最初是以尾部撞擊橋體,被卡在橋墩後,並沒有聽到發動機的聲音,也沒看到船上有人操作,他們懷疑是上游大碼頭斷纜的船隻被大水衝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