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粳17號

會粳17號,粳型常規水稻,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粳17號
  • 品種:粳型常規水稻
  • 選育單位:會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品種來源:滇系12號(♀)  會粳7號(♂)
特徵特性,栽培要點,品種簡介,

特徵特性

株高95—100厘米、穗長19—20厘米,穗總率數133—140粒、穗實粒數104—110粒、結實率76—80%,畝有效穗25.5—30萬,千粒重24—26克,全生育期186—190天,易落粒。
米質檢測:糙米率83.1%、精米率73.0%、整精米率45.8%、粒長5.3mm、長寬比2.0、堊白粒率52%、堊白度7.8%、直鏈澱粉16.5%、膠稠度76mm、鹼消值6.7級、透明度3級、水分12.2%。
2013年抗性鑑定感稻瘟病(7級)、抗白葉枯病(3級),兩年各試點都無嚴重病害發生記載。具有抗逆性強、桿硬抗倒、株型緊湊、植株清秀、穗層整齊、性狀穩定,食味品質佳,米質油潤度好等特點,適應種植海拔為1750—2100米。

栽培要點

1、肥床旱育、扣種稀播、培育帶櫱壯秧。在搞好種子處理及肥床的基礎上,每畝秧地播40—50千克種子,實行稀播勻播,蓋土1—1.5厘米,見綠通風煉苗,一葉一心至二葉揭膜,秧齡45—50天,移栽時普遍帶2個櫱左右。綜合考察,達到適齡壯秧標準。
2、抓住最佳節令、適時早育早栽。根據我市育秧期及抽穗期氣候特點,要求3月15日至25日育秧,5月5日至15日移栽。集中栽插節令,充分利用5—6月初可貴高溫時段,促進早生快發,爭取低位分櫱,避過兩頭低溫。
3、實行規範種植,達到合理稀植。根據該品種的特徵特性,栽插密度為7寸×2.2寸或6寸×2.5寸×2個帶櫱苗,折合每畝4萬叢,8萬左右帶櫱苗規格。
4、合理配方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實行控氮、減磷、補鉀及補施生物微肥。旱秧具有移栽後“爆發效應”的特點,化肥用量比常規秧減少三分之一。掌握前足、中控、後巧的原則,做到前轟得起,中期穩得住,後期不早衰。
5、加強水漿管理。掌握淺水移栽、薄水促櫱、夠苗曬田(群體總莖櫱數達到計畫數的85%左右時開始斷水曬田)、寸水護苞、後期乾濕交替、以濕為主原則。
6、預防為主,加強病蟲害監測,綜合防治病蟲害。禁止使用有毒有害、高殘留農藥,減少洱海面源污染,做到生態、環保、安全。

品種簡介

“會粳17號”是會澤縣農技中心經九年九代種植鑑定選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種。2011年參加該縣的新品系比較試驗,折合畝產628.57千克,居9個參試品種(系)的第一位,較對照會粳4號(523.81千克/畝)畝增產104.76千克,增20%。2013—2014年參加雲南省高海拔粳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696.7千克,比對照(鳳稻23號)增產6.04%,增產點次率68.75%。大理試點兩年試驗結果,折合畝產832.3千克,居第一位,較對照畝產672.3千克,畝增160千克,增23.8%。2015年進入雲南省高海拔粳稻品種生產試驗,已通過省級的田間生產鑒評,並在原種場繁殖3.5畝,經省市共同鑑定,是下一年度重點繁殖試種的一個新品種(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