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師概況
會師簡介
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等人則主張,立即北上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共同打擊敵人。這一主張獲得多數支持並形成決議。 然而張國燾於9月20日趕到前線,情緒激動,示以眼淚,使得前線指揮員重新調整部署,準備西進。對此中央多次復電不同意,加之西進先頭部隊了解到,黃河對岸已進入大雪封山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張國燾沒有辦法,被迫下令北上會合中央紅軍。
1936年7月1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在西康甘孜會師。10月9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零七個月,途經四省,行程近萬里。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十一個月,途經八省,行程一萬 六千多里。
地理概況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複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系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布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撥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谷地階地貌,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軍事重地,素有“秦隴鎖鑰”之稱。
紅色旅遊
基本情況
會寧是一片厚重的黃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紅色烙印的黃土地。2011年8月26日,第四屆甘肅·會寧紅色旅遊節隆重開幕。紅軍在會寧勝利會師,成就了會寧“紅色聖地”的崇高榮譽,給會寧賦予了新的生命意義,也給會寧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紅色旅遊資源。這些紅色資源,特色突出、內涵深刻、影響廣泛,又造就了會寧在全國紅色旅遊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旅遊規劃
會寧縣堅持打紅色牌、建設全國紅色旅遊名城,打綠色牌,建設隴中綠色產業基地,打金色牌、建設西北教育名縣,認真實施“融入中心、基礎先行、項目支撐、優勢帶動、科學發展”和建設“三區一帶兩支撐”(三區即農業產業園區、北河坪新城區、郭城工業集中區,一帶即207線優勢產業經濟帶,兩支撐即會師鎮、郭城驛鎮兩大支撐點)戰略不動搖,著力建設全國紅色旅遊名城,科學謀劃旅遊業發展,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大力拓展紅色旅遊市場,紅色旅遊得到了長足發展,並有力地帶動了歷史文化旅遊、金色教育旅遊、綠色休閒旅遊的快速發展。
所獲榮譽
七十多年前的紅軍會寧會師,使“會寧”這兩個字嵌入了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0大元帥中的9大元帥、10位大將中的8位大將、46位上將、127位中將、1200位少將都在會寧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會寧作為偉大長征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落腳點延安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境內有聞名全國的紅軍會師舊址,有縣級館藏一級文物數量最多的全國重點歷史博物館。紅軍會師舊址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50個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始建與明代的會師樓被評為“大國印記:1949—2009中國60大地標”。會寧還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是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優秀紅色文化旅遊名縣、中國優秀紅色旅遊目的地。在中辦、國辦制定的《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中,會寧紅軍會師舊址被列入30條精品線路之一的蘭州—定西—會寧—靜寧—六盤山—銀川線路上的重要景點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旅遊經濟
隨著會寧紅色旅遊知名度的提高,特別是2008年以來,會師舊址實行免費開放,來會寧觀光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加。2001至2004年,年均接待遊客10萬人次;2006至2007年,年均接待遊客達到20多萬人次;2008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2009年,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2010年,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2011年1至7月份,接待遊客近9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億多元。紅色旅遊已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有力地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商品銷售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會寧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在第四屆甘肅·會寧紅色旅遊節上,擬確定招商引資簽約項目25個,投資總額7.72億元,全部為契約項目,其中養殖業項目5個,總投資1.28億元;工業項目12個,總投資3.92億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個,總投資2.12億元,其他項目1個,總投資4000萬元。
旅遊特色
會寧海拔適中、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開發綠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會寧的“懿隆”蕎麥米,“三利”蕎麥掛麵、良穀米、胡麻油,“萬里緣”杏仁露,“祁連雪”馬鈴薯澱粉等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西北磨坊”“隴郁香”“精王”“狀元樓”獲甘肅省著名商標,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肉羊之鄉”。會寧的小雜糧等綠色食品深受廣大遊客歡迎,已成為當地的特色旅遊產品。依託特有綠色資源,會寧積極發展以“農家一日生活”為主題的民俗旅遊,讓遊客和廣大青少年在農民家中生活一天,體驗“面朝黃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農家生活,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認識勞動人民如何改造自然、如何推進時代進步、如何通過艱苦奮鬥為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開展“認識10種糧食、22種農具、吃一頓農家飯”活動,讓遊客真切感受濃郁的農家風情、勤勞樸實的農家生活,用“小米飯”為都市遊客和少年兒童補充精神“營養”,增進城鄉人民的相互交流,加深城鄉人民的感情。
十二五規劃
層次提升
“十二五”將是會寧紅色旅遊提升層次、豐富內涵的加快發展時期。會寧縣將緊扣紅色主題,瞄準國內市場,大力實施“21235”紅色旅遊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兩大改造提升項目”。完成會師舊址紀念館布展設施改造提升項目,進一步充實、提升、完善會師舊址內涵;完成長征勝利景園改造提升項目,建設集紅色旅遊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長征勝利景園,力爭把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與長征勝利景園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國有重要影響的著名紅色景區;精心打造“一台常規紅色演出”。通過市場運作的模式,組建“會寧紅色熱土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打造一台具有會寧特色和較高藝術水準的常規性演出。著力對接“兩條精品紅色旅遊線路”;培育形成“三條縣域紅色旅遊線路”;積極開發“五大系列紅色旅遊產品”。圍繞具有會寧標誌性的建築物,開發以紅軍會寧會師為主題的紅色紀念章、會師樓、會師塔等系列旅遊產品;開發紅色剪紙系列旅遊產品;開發紅色刺繡系列旅遊產品;開發紅色故事皮影戲系列旅遊產品;開發紅色圖書系列旅遊產品。
旅遊建設
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突出文化名城的歷史內涵:結合舊城區改造,建設狀元風傳統歷史文化一條街:規劃面積66700平方米,實施土地整理、明清建築、景觀建設、環境治理工程,挖掘會寧歷史上蘇、萬、柳、楊、秦等五大書香門第的文化內涵,以及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歷史名人遺蹟,建設“會寧驛館”;結合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漢唐風絲綢之路文化一條街:沿濱河路建設2—3層的漢唐風情建築,總長度為3.6千米,將絲綢之路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結合新城區建設,建設現代風餐飲娛樂文化一條街:在北河坪新城區,建設長度為1.5千米的現代生活風情街,融入現代特色的文化內涵。同時,加大對西寧城遺址等歷史遺蹟開發保護力度,增加新的旅遊景點,開發桃花山—河橋山—清涼山—鐵木山—馬明心教堂等旅遊線路。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特別是民營經濟從事特色文化產品和旅遊商品的研製、開發、生產和銷售,促進綠色食品、農副土特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和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等文化旅遊商品的開發銷售和景區旅遊商品的連鎖經營,進一步增強城市旅遊購物功能。包裝一批經典的民間曲藝、民俗工藝、民間文學等文化藝術作品,挖掘一批特色文化演藝節目,推出一批地方名優小吃,使會寧特色文化貫穿於“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的各個環節。
旅遊投入
會寧縣決定從2011年起,設立旅遊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以後每年根據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以500萬元為基數逐年增長,主要用於旅遊項目前期工作、重點旅遊項目貸款貼息、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促銷、人才培養、旅遊商品開發等的補助。積極打造新的投融資平台,多渠道、多層面地加大對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外商投資者開發旅遊資源,興建旅遊項目,參股旅遊企業,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到“十二五”末,實現會寧旅遊發展三大目標:確保會寧紅色旅遊在甘肅的龍頭地位,年接待遊客達到200萬人以上,旅遊業成為縣域經濟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