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繆爾·莫恩的《最後的烏托邦》是對20世紀人權史的重大貢獻,是至今為止最重要的人權史著作之一。它對“人權”的起源做出了透徹的解釋,闡明了人權觀念如何登上歷史舞台這一問題,並對人權在當今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不確定的未來做出了有益的追問。莫恩所展示的人權歷史是不確定的、偶然的、拖沓的和不平衡發展的……如果說自然權利因世俗化而消亡,那么人權會隨著西方自由主義的削弱和現代國家的證券化(securitization)而衰落嗎?隨著烏托邦夢想的跌宕起伏,有關人權前景的學術主張可能會相左——但是,從現在開始,嚴肅對待權利便意味著認真審讀莫恩的這部作品。塞繆爾·莫恩所作的是一部博學且令人震撼的思想史,他對人權史的重新評定是具有開創性和深刻見解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最後的烏托邦:歷史中的人權
- 作者:[美] 塞繆爾·莫恩
- 原版名稱:The Last Utopia:human Rights in History
- 譯者:汪少卿,陶力行
- ISBN:9787100120760, 7100120764
- 類別:人文社科
- 頁數:351頁
- 定價:¥52.00
-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今天,象徵著某種國際正義的“人權”正為無數理想主義者們所青睞。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義社會的圖景。儘管人權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植根於 歷史與文化深處的普適價值,塞繆爾·莫恩卻指出,這一激發了諸多社會運動的理念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逐漸為人熟知的。在《最後的烏托邦》這部頗具開創性 的作品中,莫恩試圖闡明人權觀念如何登上歷史舞台這一問題,並對人權在今天所面臨的困境和不確定的未來做出了有益的追問。
對一些人 來說,人權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源頭,或至少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抑或二戰後問世的《世界人權宣言》。然而,在重新審視了充滿戲劇色彩的人類 道德史之後,《最後的烏托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人權是在1968年之後才開始作為正義的訴求對民眾產生影響的。無論是在東歐還是西歐,北美抑或拉 美,作為某種社會行動主義與政治辭令的人權,在短短几年內便穿過聯合國的走廊來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莫恩認為,正是在早期政治烏托邦的幻滅之後,人權才得以實現其當下的成就。當國際法逐漸代替人民鬥爭和流血衝突之時,個體權利的道德觀也將取代政治幻想。但是,當“人權”超越人類希望的標語而進入充滿紛爭的政治議程時,我們必須持有更為警惕和審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