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最初的甲骨文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燒甲骨出現的“兆”(細小的縱橫裂紋)預測未來的吉凶。甲包括龜的腹甲與背甲,骨多為或牛的肩胛骨與肋骨。甲骨文初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距今約三千餘年,經過鑑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當地的農民在採收花生時,偶然撿到一些龜甲和獸骨,被當成中藥賣給藥鋪,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和學生趙軍偶然在中藥材上的“龍骨”片發現有古文字,經過查證後才知道是商代國都所在地。但後人考證王懿榮並非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等人。最初,在古物中獲利的人為壟斷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點說成是湯陰或衛輝,學者多受其誤導。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董作賓領導,第一次有計畫對甲骨文的考古發掘,共有六人參加,至1937年,前後共進行十五次;發掘地點,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擴大到後岡、和洹水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龜甲、獸骨有二萬四千九百多片。抗戰期間,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隨同眾多文物等被運往日本,達一萬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園莊東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第一篇論文
1917年,王國維發表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科學論文《殷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提及商朝自商湯建國到商紂滅亡,有三十一王,歷經六百多年。王國維利用甲骨文上面的
資料證實了《史記·殷本紀》的記載,也更正不少
錯誤,如:上甲以後的世系次序應為“報乙—報丙—報丁—示壬—示癸”,《史記·殷本紀》誤為“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又發現王亥之名“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與《呂氏春秋》、《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所記載的胲、核、該、王冰、振和垓,“實系一人”,有“中宗”稱號的本來是祖乙,《史記·殷本紀》誤為大戊,《史記殷本紀》誤康丁為庚丁、誤文丁為大丁。
最初的甲骨文
從事甲骨文
研究的學者有羅振玉、丁山、武龍章、王襄、商承柞、葉玉森、陸懋德、胡光瑋、程憬、林義光、柯昌濟、馬衡、容庚、聞宥、余永梁、陳邦懷、陳邦福、張鳳、羅福成等人。王襄還著有《甲骨文字典》以及《文室殷契征征》。1904年,孫詒讓依據《鐵雲藏龜》,寫成《契文舉例》一書。羅振玉著《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奢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有關甲骨文的書。董作賓著有《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殷虛文字外編》。
2019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解讀了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會意等漢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聲字占大約25%左右。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龜甲來記載,甲骨的內容涉及天文、氣象、地理、職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會意字,求意思明確,甲骨文的體積和甲骨文的
繁簡往往決定文字的大小。
來源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被金石學家購藏,在1928年至1937年期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殷墟掘出甲骨約二萬五千片,1973年在河南安陽掘出四千多片
甲骨。自1954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亦先後在山西、北京、周原遺址等地出土甲骨文約三百片。
甲骨時代 甲骨占量
第1期(27代武丁時代) 57%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時代)
11%
第3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時代)
12%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時代) 8%
8%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親子時代)
10%
甲骨時代 | 甲骨占量 |
第1期(27代武丁時代)
| 57% |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時代)
| 11% |
第3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時代)
| 12% |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時代) 8%
| 8% |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親子時代)
| 10% |
現存的甲骨文
甲骨發掘存世的有十五萬四千片,其中中國大陸藏有大約十萬多片,台灣藏有大約三萬多片,香港藏有大約一百片,因各種原因流散其他國家,例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瑞典等12個國家就藏有大約兩萬七千多片。
早期著名甲骨學者 最初的甲骨文
早期: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王襄、內藤湖南、唐蘭、楊樹達、郭沫若、容庚、於省吾、金祥恆、島邦男、松丸道雄、張秉權、姚孝遂、陳夢家、劉淵臨、董作賓、胡厚宣、李孝定等等。
現今:裘錫圭(復旦大學古文化研究中心)、李學勤(大陸清華大學)、林沄(吉林大學)、黃天樹(首都師範大學)、蔡哲茂(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李宗焜(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李家浩(北京大學)、劉釗(復旦大學古文化研究中心)、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饒宗頤(香港中文大學)等等。
注釋: ^ 劉鶚《鐵雲藏龜》自序:“龜版己亥(1899年)歲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牖里城。既出土後,為山左賈人所得,鹹寶藏之,冀獲善價。庚子歲,有范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敏公懿榮見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後有濰縣趙君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
^ 丁福保《古錢大辭典拾遺》《總論》第8頁載:“王文敏公,名懿榮,字廉生,福山人。……光緒二十六年河南湯陰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龜甲獸骨,上刻古文,公始定為殷商遺物,得之至為寶貴,古龜甲刻辭之見重於世,自公始發之。”
^ 王襄記述:“(殷墟甲骨文)當發現之時,(小屯)村農收落花生果,偶於上中揀之,不知其貴也。凡估售古器來余齋,座上訟言所見,鄉人孟定生(廣慧)世叔聞之,意為古簡,促其詣車訪求,時則清光緒戊戌(1898年)冬十月也。翌年秋,攜來求售,名之曰龜版,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世人知有殷契(甲骨文),自西元1898年(即清光緒二十四年)始”。濰友范壽軒(維卿)售器物來言:“河南湯陰(實是安陽)出骨版(實實龜甲、獸骨)。中有‘文字’,徵詢吾人慾得之否。
最初的甲骨文時有鄉人孟定生共話,及慫恿其往購,且欲得之。孟氏意:此古版為古之簡策也。翌年十月,范君來,告已得古骨版。期吾齊到彼所觀覽。彼寓西門外馬家店,店甚簡陋,土室壁立,窗小如竇,炕敷葦席,群坐其間,出所謂古版者,共相摩娑。所見大小不一,沙塵滿體,字出刀刻,既定其物,複審其文。知為三古遺品。與之議定價格,骨之距者,一字一金,小以塊計值。孟氏與襄皆寒氏,各就力所能得者,收之而已。所余之骨版,(後來)據云:盡售諸王廉生(懿榮),得價三千金,言之色喜。”(李先登,〈孟廣慧舊藏甲骨的傳奇〉)
^ 胡厚宣,《關於胡石查提早辨認甲骨文的問題》(載《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 1993年10月)
^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參考資料 最初的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簡體) | 行書 | 草書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四大發現
殷墟甲骨文 | 居延漢簡 | 敦煌藏經洞文書 | 故宮明清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