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

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

《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是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馬曉冬。

基本介紹

  • 書名: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 
  • 作者:馬曉冬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30日 
  • 頁數:324 頁 
  • 定價:4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 
  • ISBN:978-7-301-24881-2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章節目錄,

作者簡介

馬曉冬,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Pays de la Literature, Editions de l'enseignment et des recherchers des langues etrangeres,2005;《風騷國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近現代文學家曾樸為研究對象,在文化轉型期的歷史框架內考察他從清末至20世紀20年代的翻譯實踐,在現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藉助對新材料的挖掘以及具體翻譯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討曾樸對法國文學的接受和傳播,並通過對其翻譯策略、翻譯與創作關係等問題的討論折射出文化轉型時期的譯者所面臨的跨文化對話問題。本書有意識地考察曾樸作為譯者-作家-出版者的多重文學實踐,關註譯者作為“歷史存在”與“翻譯主體”的雙重維度及二者間的互動關係,力圖呈現一部更具比較文學視角的譯者研究。
以往的譯者研究多以生平研究與譯介成果介紹為主,往往缺乏對譯者的“作品”_——翻譯文本的整體考察與具體分析,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翻譯活動的獨特性質。而單純的翻譯批評又往往忽略對社會文化語境以及譯者自身文化歷程與選擇的研究,忽略譯者本人出於自身文化背景及經歷與原作進行對話、在譯入語中對原作進行獨特“演奏”的過程。本書以原文到譯作的文本比較分析為基礎,同時考察當時的歷史文化語境以及譯者本人的文化歷程,兼顧翻譯行為本身的社會性和譯者的主體性,努力在社會文化語境-譯者主體-翻譯文本這三者之間呈現出翻譯活動本身的複雜面貌。

章節目錄

總序 導言
一、 走向譯者
二、 作為譯者的曾樸
三、 關於曾樸研究的課題史及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譯者曾樸的文學道路
第一節文學活動的準備:同文館的學習和陳季同的啟蒙(1895—1903)
一、 語言學習與救國心態
二、 文學的轉向:陳季同的啟蒙
第二節走上文學之路:小說林時期的文學活動(1904—1908)
一、 小說林社:曾樸的文學出版事業
二、 “譯”與“介”
第三節重返文壇:真美善時期的文學活動(1927—1931)
一、 登上新文壇
二、 《真美善》雜誌對外國文學的譯介
三、 法國文化的世界
第二章翻譯觀念與翻譯選擇
第一節曾樸的翻譯觀念
一、 文學理想與翻譯動機
二、 “翻譯是創造的肥料”
第二節曾樸的翻譯選擇
一、 時代風尚與個性選擇
二、 語言轉型期內的翻譯語體選擇
三、 譯本的選擇與闡釋:譯者對本土文學的參與
第三章翻譯實踐:曾樸筆下的雨果
第一節譯介取向之轉變
一、 歷史思考與現實政治 二、 知識傾向
第二節《九十三年》:在閱讀與創造之間
一、 不一樣的“革命”
二、 譯者:閱讀與創造
第三節曾樸對雨果戲劇的譯介
一、 戲劇翻譯的獨特面目
二、 翻譯與改編:
一部雨果劇作在中國的流傳
第四章翻譯與寫作
第一節作者與譯者:曾樸的文學追求
一、 從真事實到真情感
二、 為人生而藝術?
三、 對“美”的推重
第二節創作中的異國因素:從《孽海花》到《魯男子》
一、 《孽海花》中的異國因素:知識場和交遊圈
二、 作者與譯者的對話:《魯男子》的創作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曾樸翻譯作品目錄
附錄二:曾樸著作目錄
附錄三: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曾樸日記手稿中的文學史料
附錄四:《影之花》的譯者問題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