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曼德拉岩畫群的製作時間,約從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早期開始,歷經新石器時代的狩獵盛行時期和原始社會牧業萌芽時期,經歷了夏、商、周、秦、漢、北魏、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
1987年以前,曼德拉山岩畫群未列入文保單位,由於文物保護的理念尚未普及,岩畫本體曾遭到部分破壞和損毀。
2001年11月以後,地方政府先後印發了《阿拉善右旗岩畫石刻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和《阿拉善岩畫保護管理辦法》,為岩畫保護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礎。同時,為曼德拉山岩畫群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了文物保護單位標誌。通過對4234幅岩畫的測量、拍照、GPS定位、繪圖、編號等工作的完成,建立了岩畫照片檔案和電子資料庫,補充完善了岩畫“四有”檔案。為加大保護管理力度,結合工作實際,在曼德拉山岩畫重點保護區域設立了標識標牌,實施了岩畫圍封,設立了曼德拉山岩畫保護管理站,實現了專人看護,杜絕人為破壞和亂刻亂畫現象。
2013年後,實施了曼德拉山岩畫群三維數據採集與套用項目、曼德拉山岩畫群保護項目和曼德拉山岩畫群安防工程,建立了岩畫三維資料庫,規範了參觀線路,加強了曼德拉山岩畫的保護管理與研究工作。
遺址特點
曼德拉岩畫群分布於阿右旗曼德拉蘇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內的曼都拉山中,距內蒙古阿右旗巴丹吉林鎮約212千米。存岩畫4234幅。面積約18平方公里,屬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党項、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製作。曼德拉山山體以花崗岩為主體。大面積發育,球狀風化而形成的花崗岩成為這裡的整體風貌,其主體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約3千米,呈橢圓形。岩畫就刻畫在花崗岩山脊中大量分布的一條條玄武岩脈上,玄武岩質地緻密,相對風化較慢,其因溫度驟變而易解理為塊狀結構,容易形成大的平直石面,且經日曬氧化形成黑漆光澤(又稱黑曬岩),故成為製作岩畫的材料。岩畫的造型技法有鑿刻、磨刻和線刻。畫面內容為狩獵、放牧、戰鬥、日月星辰、寺廟建築、舞蹈、競技以及遊樂等。
文物遺存
“繁衍生息”圖
“繁衍生息”圖,完整地講述了一個部落的誕生過程。通過18個用樹枝搭建的帳篷來反映遠古母系社會的族群生活場景,位居其中的四層大帳篷每層人數遞增,表達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哲學觀,此外圖中女性腹部畫有兒童,表現了早期人類的生育崇拜。
另一種解讀:村落圖,刻畫了一個由十八頂帳篷組成的村落。各帳篷間皆點綴著人形,人身著長裙,雙手合十拱於胸前,作恭立狀。其中左上方人最為高大,系女性,五官粗備,特意刻畫出乳房。大帳篷是村落的中心建築,最為高大。在大帳篷右側有四排帳篷,總計十頂,樣式基本相同。大帳篷左側有兩排共七頂帳篷、五個人形和似犬的動物。岩畫再現了原始氏族部落村落的布局、帳篷的構造樣式。
太陽神圖
太陽神圖由七個頭戴光冠的太陽神組成圖案,整體頗似建築物。推測為一廟宇,裡面置太陽神像。在藝術風格上,較抽象化和圖案化。系鑿刻而成。為元、明時期蒙古人的作品。
獵羊圖
獵羊圖主體為一隻北山羊,有兩位射手手持弓箭一前一後瞄準中央的北山羊。射手雙腿分開,露出尾飾。主體清晰,製作方法為磨刻,採用陰刻表現手法。
保護開發
曼德拉山岩畫博物館
2017年,阿拉善盟委、行署和阿拉善右旗委、政府,共同籌建了曼德拉山岩畫博物館,通過展品結合館內聲光電、岩畫三維展示、VR體驗等科技手段在觀眾不近距離接觸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可以更加全方位、清晰的觀看文物本體現狀。
文物價值
曼德拉山岩畫群記錄了遠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形態、自然環境風貌,題材之廣泛、內容豐富、堪稱中國西北古代藝術的畫廊,是世界最古老的藝術珍品之一,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術史以及民族遷徒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曼德拉山岩畫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內的曼都拉山中。
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曼德拉山岩畫群,路程約27.6千米,用時約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