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山(1892—1965),漢調二簧演員。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代表劇目以紅生戲為主,如《挑袍》、《下河東》、《鬧金街》、《盤貂》、《擋曹》等備受歡迎。
1960年前後又為安康專區戲曲發掘組提供親身經歷和見聞的戲曲活動史料及音樂唱腔等資料數萬字,口述漢調二簧劇目數十本。為戲曲事業的改革發展作出了貢獻。1965年病逝於安康,終年七十三歲。
人物生平
十二歲出家學道,道名崇培,曾雲遊武當、峨嵋唱經修練。因酷愛漢調二簧戲曲,二十二歲離開山門投安康縣梅子鋪皮影班,拜二簧演員劉福林為師,工生腳,後搭大戲班,於漢中、安康等地演出。民國十一年 (1922),安康同心社建立後廣納名角,曹往投,不久亦為“靠箱把式”,並鼎力輔助凌成佑管理戲班,建國後轉安康人民劇院(安康漢劇團)直至故世。曹將修道吟經的“應付韻”,巧妙地融合於戲曲唱腔之中,產生了韻味悠揚、濃郁、獨具特色的藝術效果。他天生一口“邊音”嗓門,比一般人唱調高出五至八度。在構成聲腔旋律時以四度、六度乃至八度向上擴展,形成別具一格的唱腔風格,而且隨意哼唱亦成佳曲,故能迎合新老戲迷們的審美需求,多有推崇與隨習者。代表劇目以紅生戲為主,如《挑袍》、《下河東》、《鬧金街》、《盤貂》、《擋曹》等備受歡迎。“東華帝君下天堂,脫化人間曹懶王,經韻功底邊音唱,看戲全憑聽聲腔”。這首民間口頭傳頌的詩句,就是對曹洪山唱腔藝術的美譽。1960年前後又為安康專區戲曲發掘組提供親身經歷和見聞的戲曲活動史料及音樂唱腔等資料數萬字,口述漢調二簧劇目數十本。為戲曲事業的改革發展作出了貢獻。1965年病逝於安康,終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