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簡介,主要作品,
生平簡介
曹崇恩 (1933—)廣西靈山縣人。1949年入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學習,1950年轉學於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美術部。1953年進中南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1956年畢業後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石刻和素描。1959年調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雕塑。作品有石雕《向秀麗像》(參加1960年全國美展),石雕《彭湃像》(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以及《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主席薩馬蘭奇銅像》,均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在中國,石刻藝術歷史悠久,留下的遺產亦極為豐富。但石刻藝人長期被視為低等工匠,隨著許多西洋留學的雕塑家歸國從事教學和創作,偏見逐漸消除,但限於條件,五六十年代還以石膏翻模為主,少有人直接打石,而曹崇恩卻早在60年代即開始自己雕鑿石刻。他生於1933年,廣西靈山人。廣州美院雕塑系教授。早年先後畢業於中南美專、中央美院雕塑系。《向秀麗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利用大理石晶瑩潔白的石質,臉上磨光,頭髮和衣服上留下粗糙的刀紋,使之產生對比關係,成功地塑造了在撲救火災中英勇獻身的向秀麗神情堅定的英雄形象。
曹崇恩作品


主要作品
創作以人物石刻肖像為主,作品多為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紀念地收藏。中國美術館從50年代到90年代收藏了《向秀麗》、《彭湃》、《海鷹》、《夏衍》、《薩馬蘭奇》等多件作品。日本廣島被炸50周年,《母子愛》雕塑被選為廣島紀念碑,《講廣島的故事》及《魯迅像》先後被日本美術館和仙台東北大學收藏。瑞士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了《顧拜旦》及《薩馬蘭奇》作品。90年代台灣國父紀念館收藏了反映孫中山少年的《根》銅像。在香港回歸的日子裡創作了《聽潮》及《珠還》兩尊銅像,分別收藏在香港新華分社及香港特區政府。《珠還》銅像並為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曾在日本、香港及內地舉辦個人雕塑展覽,編著出版《石刻藝術技法》和3本雕塑集。
曹教授和他的雕塑《根》
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