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孚

曹 孚 (1911-1968),字允懷,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普通農家。少時家境貧寒,靠在一所女校擔任校長的姑母資助讀完寶山縣立第二高小和鎮上教會所辦羅店中西公學。1926年,因成績優異免費保送麥倫中學高中部,這時他常在《民國日報》、《申報》的副刊上發表作品。1929年7月高中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國中國文、英文,並開始著述與翻譯。18歲時翻譯《希特勒傳記》;19歲時翻譯《勵志哲學》。

1933年,經沈體蘭校長(解放初任華東教育部副部長)提議,麥倫中學為曹孚提供助學金入復旦大學教育學系深造。期間,發表了《克伯屈的動的教育觀》《中國教育改造問題》《中國生產教育問題》《中國教育之生命線》等論文以及《科學發見談》《蘇聯文學諸問題》、雪萊《詩辯》等數部譯著。曹孚還曾兼任《教育學期刊》和當年頗享聲譽的復旦文摘社的編輯,參與教授孫寒冰主編的《文摘月刊》。民國26年(1937年),以全校英文成績最優、文學院畢業成績最優、全校畢業生總分第一等三項第一名,獲“異等茂才”金質獎章,並留校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孚
  • 出生地:江蘇省寶山縣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個人簡介,任職,治學,

個人簡介

1937年6月《大公報》曾連載《復旦優秀畢業生曹孚訪問記》倍加稱道。“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曹孚隨校遷入四川北砬,不到兩年,升為講師,旋再升副教授。
在復旦任教將近十年時間,講授過英文、中文、教育概論和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發表了《中國教育之前途》等論文,出版《生活藝術》《豐富的人生》和《法國失敗史》(署曹元愷筆名)等著作。1947年3月,曹孚由復旦大學校長章益教授推薦,福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育研究院深造,兩年半的時間內,先後獲得教育碩士、博士學位,並以講師身份在該院講授兩門課程。他的博士學問論文《杜威教育哲學中的個人與社會(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Joh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深得好評。以後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聘,專講美國教育史。

任職

1949年9月,曹孚放棄在美任教的機會,應復旦大學陳望道校長電邀回國,被聘為教育學系教授,1951年起兼任復旦大學副教務長。同時還先後兼任光華大學、滬江大學教授。1951年9月,華東師範大學建校、開學。原復旦大學教育系調整併入華東師大,曹孚被任命為教育系首任系主任。這時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市委文教委員會副主任。50年代初,曹寫出《杜威批判引論》,揭露美國生活方式和教育制度的缺點。又應上海教育局約請,在上海電台向全市中國小教師播講蘇聯的凱洛夫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以《國小教育講座》單行本出版,次年經修改增訂,易名為《教育學通俗講座》再版。《文匯報》特辟曹孚《教育講座》專欄,介紹曹孚教育法。
1954年秋,曹調往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是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被推薦為全國政協委員。同年,參加我國教育科學規劃的制訂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籌建,並擔任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在北京工作期間,曹孚編審了大量教育領域書稿。並應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整理、提供了大量評介國內外教育的有關資料、信息和文章。他還曾受命為教育部草擬中等師範學校《教育學教學大綱》(草案)和《教育實習教學大綱》(草案)等檔案。1956年參加制定國家《關於1956-1967年發展教育科學規劃(草案)》的工作,並接受委託起草、修訂其中“前言”、“教育學”部分的初稿。50年代中期,曹孚相繼發表《對於“全面發展的教育”問題的看法》、《“全面發展”並非“平均發展”》等文章。1957年,應中央教育行政學院之邀,曹孚對學員做學術報告,後經整理以“教育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為題發表於《新建設》。1961年受委託為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系學生開列必讀和閱讀書目,承擔主編《外國教育史》的任務。1962-1964年先後在華東師大、上海教育學會、杭州大學、北京師大、瀋陽師院、瀋陽教育學會、吉林師大、天津教育學會作《教育學辯》《教育上的十個重大問題》《教育學中的中外古今問題》《教育科學的學習和研究》《高等師範教育的特點和師範性》《教育學的性質和任務》《教育改革的歷史觀》《當代資產階級教育思潮》《教育史上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等學術報告。後接受《文匯報》與中國青年出版社邀請,撰寫《教育漫談》專欄文章與青年修養方面普及讀物。
曹孚1950年發表的《杜威批判引論》,“是我國學者對杜威思想的第一次最系統、最詳盡的批判......”。1953年出版的《教育學通俗講座》“不僅文字通俗,一般國小老師都能看懂,而且說理深入、全面,使讀者心悅誠服,並善於聯繫國小教育實際,生動活潑,遠非一般枯燥的、教條式的教科書所能比擬“。該書前後三種版本加外地翻印累計印行幾百萬冊,印象了一代國小乃至中學教師的成長,並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小教育實踐中打下深刻印記。1961年受高校文科教材會議委託主編的《外國教育史》,作為後來幾十年間大學乃至研究生教育教材,影響了幾代教育學人。曹孚對外國教育史學科建設提出的理論框架和學科構想,以及在《教育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確立的研究教育史的若干重大原則,反映了”鉤玄提要的學術功底“,多具開拓性的價值,並因此”奠定了他作為中國當代的外國教育史學科奠基人的地位“。
1968年1月15日曹孚於北京病逝,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於1980年為曹孚平反,經胡耀邦同志批示,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89年曹孚的學生瞿葆奎、馬驥雄、雷堯珠選編了《曹孚教育論稿》,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以紀念這位教育學家和外國教育史學者逝世二十周年。該書後被選入《中外教育名著評介》。

治學

曹孚治學,勤奮嚴謹而又賦予探索精神。他強調”教學如果不進行改革,培養目標、教材、教法不改革,就不會產生新的教育理論,教育科學就不會有新的發展“。”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注重在哲學高度俯瞰全局,是曹孚治學的一個顯著特點。他不但諳究歷史唯物論,用以指導教學、科研;而且深入研究西方哲學、先秦諸子和宋明理學,講課、為文視野開闊,邏輯嚴密,剖析問題洞察入里,於委婉中呈現稜角。即使是探討教育問題的通俗文章,也能兼顧個人、社會本位,從生理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不同視角,全方位、多層面反覆陳說,富有理論魅力。
曹孚本人除在高校擔任過副教務長、系主任,講授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外,還跨學科開設過中文、英文、哲學、政治經濟學、邏輯學、新聞寫作等課程,擁有豐富的教育實踐、教學經驗。他講課、作報告不用講稿,”總是慢條斯理,娓娓動聽,入木三分,深得學生歡迎“,在全國高教普查中,曾被評為先進教學典型。他“待人寬厚,平易近人,淡泊明志,前輩愛其飽學而謙遜,同齒樂於共事以切磋,後生仰之學不倦、教不厭”。
曹孚治學另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融會中西,貫通古今“,一方面充分吸收歷史遺產,使他具備厚重的學術積蘊,一方面與世界潮流接軌,使他始終處於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前沿。
曹孚的文章旁徵博引,汪洋恣肆,縱橫捭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40年代所寫的《生活藝術》中《遊戲》一文,80年代曾被香港選作高中語文教材篇目。正是這種寬廣的視野、淵博的學識,使他能夠“不斷地、深入地研究教育的理論和歷史,並善於溝通論、史;從事教學,進行科研,深得下,淺的出,很受教育理論界稱譽”。
2011年,值紀念曹孚百年誕辰之際,嶽麓書社將教育學家曹孚關於青年修養的兩部著作——《生活藝術》與《豐富的人生》重新整理出版,列為《民國學術文化名著》之一,並總的冠以《豐富的人生》書名。
《生活藝術》一書系曹孚抗日戰爭後期在重慶復旦大學任教時撰作,1943年光亭出版社出版,1945年開明書店再版。1945年後曹孚在葉聖陶主編的《中學生》雜誌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作為《生活藝術》的姊妹篇結集成《豐富的人生》,由開明書店於1946年底出版。兩部著作相繼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多次再版,被當時教育期刊列入教師閱讀書目。書中的一些篇目,1980年以來先後被香港出版的《中國語文》第9冊、《讀本問題舉隅》(中學會考適用)、《中國語文精讀》(下冊)等中學高年級的語文教材選用。1985年這兩本著作又由台灣開明書店重新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