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項王廟壁

《書項王廟壁》是明代詩人王象春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分三層,每層三句:第一層對二人人函谷關,兵進鹹陽後的作為,加以點評;第二層則是評論二人在楚漢相爭時的氣度風格;最後一層寫出兩人生命軌跡中的共同敗筆。詩人形象地展開龍、虎、王、鼠之辯,就時事而論評劉邦、項羽,抒發了詩人對勝則似龍,敗亦如鼠,人生難定的感慨。全詩用語佻撻,才氣奔軼,針對性的或褒或貶,新人耳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項王廟壁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王象春
  • 作品別名:《題項王廟》
  • 作品出處:《明詩三百首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書項王廟1
三章2既沛3秦川4雨,入關又縱阿房炬5,漢王真龍項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語6,鼎上杯羹棄翁姥7,項王真龍漢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8,定陶美人9泣楚舞,真龍亦鼠虎亦鼠。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1、項王廟:即項羽廟,在今江蘇宿遷。
2、三章: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進入秦川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3、沛:水多,此為沐浴的意思。
4、秦川:指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5、入關又縱阿房炬:指項羽火燒阿房宮。
6、玉玦三提王不語:《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上,范增三提玉玦,暗示項羽起伏兵殺掉劉邦以除後患,“項王默然不應”。
7、鼎上杯羹棄翁姥: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8、垓下美人泣楚歌:指霸王別姬。
9、定陶美人: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是山東定陶人,故稱。

白話譯文

約法三章就像一場春雨使秦地久旱復甦,進入潼關又肆意點燃了焚燒阿房宮的火炬,漢王是真龍而項王是猛虎。
拿起玉塊三次示意項王卻不言語,請分鼎中一杯羹漢王甚至不顧老父,項王是真龍而漢王是老鼠。
垓下美人虞姬哭著唱起楚歌,定陶美人戚夫人哭著跳起楚舞,真龍是老鼠猛虎也是老鼠。

創作背景

這首題壁詩是一篇詠史懷古之作。王象春“雅負性氣,剛腸疾惡。”常出駭人之言,為此仕途多窘,官至南京考功郎,在任職期間他遊覽烏江和項王廟,詩人既不以成敗論英雄,也不以固定的眼光論英雄,而是寫下此詩發表了自己對項羽、劉邦這兩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的獨特評價。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三句,寫項羽、劉邦相約入關時,彼此都稱得上英雄,但有等差。“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漢王真龍項王虎。”史載劉邦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三章既沛秦川雨,”一“沛”字極妙,既作動詞用指雨量充沛,又雙關“沛公”,使這個稱謂有了“及時雨”的意味,以仁慈為本的英雄,詩人稱之“真龍”。項羽入關西屠威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婦女而東。項羽與劉邦作法不同,但在推翻秦王朝統治的過程中,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以武力征服的英錐,詩人稱之為“虎”。“真龍”與“虎”雖略有差異,其為英雄則是一致的。
第二段三句寫楚漢相爭中,項羽的某些表現較劉邦為優。“玉玦三提王不語,鼎上杯羹棄翁姥,項王真龍漢王鼠。”一是鴻門宴上,謀臣范增欲除劉邦,三舉所佩玉琉示意,而項羽不忍心加害劉邦。向來被認為是“婦人之仁”,是失策,但詩人卻予以欣賞。二是在楚漢交兵中,項羽一次以劉邦父母為人質,並威脅說要烹劉父,劉邦不但不與交涉,還言“幸分我一杯羹”,完全是一副無賴的樣子。詩人對此表示輕蔑,相形之下,漢王見絀:“項王真龍漢王鼠!”這裡項王不是“虎”,竟是“真龍”,亦以仁慈故,“鼠”則是孬種之謂也。
第三段三句寫項羽、劉邦的結局,皆不盡人意,都十分可憐。“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龍亦鼠虎亦鼠。”當項羽被漢兵圍困垓下,四面楚歌,嘆大勢已去,遂與虞姬泣別作歌,姬亦以歌相和。這就是“垓下美人泣楚歌”。而劉邦死前,其寵姬戚夫人請立其子趙王為太子,由於呂后使計,使劉邦感到太子羽翼已成,不便更改,遂語戚夫人:“為我楚舞,吾為妝楚歌”以解釋安慰之。戚夫人且泣且舞。劉邦死後,她竟為呂后慘害。這兩個蓋世英雄,到頭來弄到連心愛者都無計保全的地步,實為“熊”。所以詩人最後一齊搋奪其英雄資格:“真龍亦鼠虎亦鼠!”
這首詩顯然是一時興到筆隨,隨意揮灑。詩人指點江山、裁判英雄的氣度,使人覺得酣暢淋漓之至。至於詩人意見,早已積涌於胸,不過藉此廟壁,一吐為快。其間“龍”、“虎”、“鼠”三字翻覆播弄變化莫測,句句用韻,更添音調流轉,如玉珠走盤。讀者在獲得審美快感的同時,對歷史人物常常兼有偉大和渺小這一事實,也感到困感莫名,實可深長思之。

名家點評

清代詞人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萬曆中年,詩派雜出。季木(象春宇季木)自辟門庭,不循時習。《題項王廟》一篇,比於謝參軍《鴻門》作,更覺道煉。亡友潁川劉考功公㦷亟賞之,幾於唾壺擊缺。”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夢生《元明詩一百首》:劉邦與項羽,一是成則為王,一是敗則為寇,但歷來詩人對項羽多表同情,對劉邦多加諷刺。王象春這首詩,將劉邦與項羽生平行事大要羅列排比,加以比較,不偏不袒,用語佻撻,才氣奔軼,新人耳目。

作者簡介

王象春(1578—1632),明末詩人。字季木,號虞求。山東新城(今山東淄博市桓台縣新城鎮)人,王象晉之弟。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為人“雅負性氣,剛腸疾惡,扼腕抵掌,抗論士大夫邪正,黨論異同,雖在郎署,鹹指目之,以為能人黨魁也。”(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終因剛直而免官歸田,卒未起用。刻印過自撰《濟南百詠》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