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史譯叢:書籍的秩序

書史譯叢:書籍的秩序

在書籍的歷史中發現作品形成的進程,或者更廣泛地說,在書寫的實踐中,弄清楚這些進程怎樣和為什麼發生了變化,這是本書的作者羅傑·夏蒂埃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他通過調查研究對文化實踐的歷史研究方式進行了革新。 作者揭示了“書籍的秩序”的不連續性(這一秩序包含了米歇爾·福柯所謂的“論述的秩序”):作者的創作、主導著文本和知識傳播的素材轉化、王公貴族保護者們大顯身手的多重舞台、作者、出版社和書商、還有讀者。書寫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看不到邊的海洋,它有著自己的界限、規則、範圍和技術,改變著社會生活的節奏。 如今,使書寫的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的那些變革經常服從於一些無法破解的規律。在引導讀者遊歷這五個世紀的同時,羅傑·夏蒂埃讓人們能夠與一些當今的辯論保持一段有益的距離。他的觀點既不懷舊、也不空想,他認為這五個世紀的歷史能夠讓人們更加理解當今在書籍領域發生的眾多轉變,避免作品純社會學或純形式主義的局限。

基本介紹

  • 書名:書史譯叢:書籍的秩序
  • 譯者:吳泓緲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作者:羅傑·夏蒂埃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書史譯叢:書籍的秩序》所收錄的七篇文章目標不同,轄域有別,風格迥異,卻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左右書寫之條件,決定傳播之形式,給文本的意義建構強加上了種種限制,我們如何理解這些限制?作者、文本、書籍、讀者——羅傑·夏蒂埃在書籍史和閱讀史框架內的研究工作正是在這四極之間展開,他試圖將自己的著述與文化史和社會史聯繫起來。

作者簡介

羅傑·夏蒂埃1945年12月9日生於法國里昂,1967年獲索邦大學碩士學位,1969年,他取得法國的大學歷史學教師資格,1969-1970年,他任巴黎Lycee Louis-le-Gand的助理教授,同年為巴黎第一大學的現代史助理教授,後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高級講師,後擔任該院所長。2006年始任法國學院教授,執掌“現代歐洲的書寫文化”教職。
羅傑·夏蒂埃法國第四代年鑑學派、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閱讀史研究一般被視為新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結合,擴大了書籍史的外延,在物質實踐之處,他更關注一種文化實踐的閱讀,他認為正是閱讀的發生,書籍的真正意義才會產生。他的關於書籍史的橫跨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式使他成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史學大師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法國編輯史》(主編)4卷(1989–1991)、《舊制度下法國的閱讀和讀者》(1987)、《法國大革命的文化根源》(2000)、《書籍的秩序》(1992)、《閱讀的實踐》(1993)、《革命書籍》(1997)、《西方世界的閱讀史》(1997)、《懸崖邊緣:歷史、語言和實踐》(1998)、《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2010)等。他1990年獲美國印刷史學會年獎、1992年獲法國科學院的歷史學大獎,他還是英國科學院的通訊研究員。

圖書目錄

序言
一、文字的表現形式
二、作者的角色
三、贊助與題獻
四、無牆的圖書館
五、讀者群體
六、從宮廷到民間
七、“大眾”閱讀
注釋
索引

名人推薦

本書討論的焦點,放在14到18世紀之間,書寫文字如何分門別類、編目歸檔,以及所有牽涉其中的人員和機構,包括作者、出版商、印刷商、印刷作坊和圖書館,對文字和印刷品的領會和感受之上。
——羅傑·夏蒂埃
作者、文本、書籍、讀者——一夏蒂埃在書籍史和閱讀史框架內的研究工作正是在這四極之間展開,他試圖將自己的著述與文化史和社會史聯繫起來。
——多羅西婭·克勞斯
本書充溢著思辨性,以及分析上的前衛特徵,無論在書籍的文化史及文化史相關的理論上都堪稱力作。
——奧利斯特·雷納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