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剛

曲曉剛

曲曉剛,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曉剛
  • 出生日期:1965年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綜述,代表專利,重大成果,所獲榮譽,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89年至1995年,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究生,中科院院長獎;
1996年至1999年,師從美國UMMC J. B. Chaires教授;
2000年至2002年,師從加州理工諾貝爾獎獲得者A. H. Zewail教授;
2002年至今,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學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應化所學委會常委,化學生物學實驗室主任;
2015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
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訪問教授,與諾貝爾獎獲得者Alan J. Heeger實驗室開展生物分子識別合作研究。
2023年,當選為2022年度中國化學會會士。

主要成就

綜述

2002年回國後,利用化學、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學、細胞學及材料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在對重要基因和蛋白的識別、功能調控及潛在套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工作,為認識和調控重要的與疾病發生、發作相關的生物化學過程提供重要依據。回國後已獲美國授權專利1項、中國授權專利12項。
論文被評為2006年國際“百篇優秀基因治療論文”, 2013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論文被Nature INDEX 2014 評為WFC=16.3。相關工作在重要期刊發表論文260餘篇,包括PNAS(4篇); Nature Catal.(1篇); Science Adv.(1); Nature Comm.(5); Angew. Chem.(27); J. Am. Chem. Soc.(16); Nucleic Acids Res.(14); Adv. Mater.(20); Accounts Chem. Res.(4); Chem. Rev.(1),Chem. Soc. Rev.(5)等。Nature,ScienceDaily,Scientific American,PNAS,C&EN,ChemistryWorld,PhysicsWorld,Nature Methods,Nature SciBX等對取得的多項成果給予報導和評論。 SCI他引>3.5萬次,SCI H-Index 100; 2017-2021連續5年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第七屆國際四鏈核酸會議主席;多次在國際及國內會議作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

代表專利

1. 發明專利: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在製備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中的套用
專利號 : 201010132825.0
發明(設計)人:曲曉剛,于海佳,耿傑
授權公告日:2011-08-17
2. 發明專利:基於多酸的可擦寫紙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號 : 201510427107.9
發明(設計)人:曲曉剛,孫瀚君
授權公告日:2017-02-01
3. 發明專利:手性多聚金屬氧酸鹽及其製備方法與套用
專利號 : 201510598746.1
發明(設計)人:曲曉剛,高楠
授權公告日:2018-03-13
4. 發明專利:手性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在製備抗腫瘤幹細胞藥物中的套用
專利號 : 201710523229.7
發明(設計)人:曲曉剛,秦洪雙
授權公告日:2019-11-19
5. 發明專利:耐藥性可視化的創可貼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號 : 202010008554.1
發明(設計)人:曲曉剛,孫玉環,趙傳奇
授權公告日:2020-01-06

重大成果

1、DNA靶向藥物試劑設計篩選、手性識別及功能調控
DNA精準靶向、手性識別及其生物功能調控與疾病的發生及治療密切相關。課題組提出並證實手性識別是實現調控端粒DNA構象及功能的重要方式。設計合成了系列具有鋅指蛋白結構的手性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實現了對端粒DNA的手性識別及功能調控,發現了手性匹配原則。這是國際上第一個手性識別端粒DNA並抑制端粒酶的化合物,其選擇性比歐美臨床試用藥物BRACO-19高10.5倍,並與傳統抗癌試劑不同,能有效清除腫瘤幹細胞,目前已申請專利。
在生理條件下,沒有任何試劑可誘導i-motif形成,嚴重製約了其生物功能的研究。發現羧基化單壁碳納米管可選擇性誘導端粒i-motif四鏈結構形成,並抑制端粒酶、誘導癌細胞死亡。成果入選2006年國際“百篇優秀基因治療論文”。
2、阿爾茨海默症(AD)的手性藥物設計合成及作用機制
抑制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Aβ聚集及解聚是治療AD的重要手段,開發特異性抑制Aβ聚集的藥物是本領域的重點與難點。針對Aβ聚集的多重手性,利用立體識別和模擬蛋白間相互作用實現了選擇性抑制Aβ聚集,有效降低了細胞神經毒性。建立了高通量篩選體系,獲得了系列可透過血腦屏障、靶向澱粉樣蛋白並能改善AD模式動物認知行為的手性螺旋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和特殊結構類型及手性的聚金屬氧酸鹽(POMs),解析了其作用機制。為阿爾茲海默症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3、新型人工酶-納米酶的設計合成、手性催化及潛在套用
納米酶比天然酶便宜,易製備和穩定性好、耐高溫等優點,但其酶活性低和缺乏選擇性,嚴重限制了套用。受天然酶啟發,解析模擬酶催化反應中的活性中心和底物結合位點,從而最佳化官能團提高酶活性,製備了多種高效納米酶,探索了其在阿爾茲海默症、單細胞保護、高溫催化、體內藥物合成等方面的潛在套用。成功地獲得了一些比天然酶(過氧化物酶)活性高的手性納米酶,提出了設計和發展納米酶的新思路,首次實現了體內靶向合成手性藥物。

所獲榮譽

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
曾2次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中科院優秀導師獎”;“中科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中科大科教融合優秀導師獎”;“長白山傑出人才”;“吉林省高級專家”。

社會任職

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J. Mater. Chem. B 和 Mater. Adv. 副主編; J. Inorg. Biochem., Chemosensors, Mater. Today Chem., Sensors, 稀土學報,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套用化學等期刊編委;吉林大學生科院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生物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化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稀土學會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納米酶分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