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陽掌

“學了曦陽掌,打人不用想”,是武林對清末之後武術大師唐殿卿所傳西涼門拳術的讚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曦陽掌
  • 別名西涼掌、西陽掌
  • 所屬:唐門武術
  • 組成:青毛獅拳、石頭拳、西涼掌
  • 特點:起伏磅礴、攻擊性強
  • 起源地:涼州
起源,拳術特點,皖北武術的奇葩——曦陽掌,源流考證,核心思想,傳承發展,

起源

曦陽掌,又稱西涼掌、西陽掌,在中國武術界,關於這門拳術的起源,大體有三種說法:一、是三國西涼人蜀漢五虎上將馬超創立說;二、是魏文帝時代少林僧創立說。三、是始創於安徽亳州清真寺,故為清真教門拳術。據考證,最初由清道光年間亳州北京寺的三位大阿訇共同研創(生卒年不詳),是根據穆斯林洗禮時身體舒展的外功,念贊時口吐雷音的內勁,結合陰陽學說,兼收博採豫、魯、皖等地回民武學而成,故又稱“三議妙”。
野史傳聞,不足為據,然而,西涼門拳術是起源並流行 發源於涼州(今寧夏甘肅一帶),西涼掌的掌字含義是指該拳種的全部上肢動作以掌為主。特點:在上肢十分重視手掌功的訓練,而下肢則注重樁功的練習。掌法有:穿、劈、翻、推、挑等。要領:手起撩陰、肘法護心、雲蔽日月、腳踩中心、身似滾而起,身進腳手隨。三十六個單勢,勢勢相連。146手法似鼓錘,九九八十一響聲如鼓點。閃展起落甚是美觀,給人以一種精神飽滿,強悍有力,勢如破竹之印象。所以,《武術大辭典》確認“曦陽掌,徒手套路,屬石頭拳。清末唐殿卿所傳。共146式,其中81個擊響。”
曦陽掌是唐門武術的一拳種,先練“石頭拳”打好基礎,方可練“曦陽掌”。共有146個動作,其中有81個擊響。一招一式,動靜相兼,樸實無華。整個套路開合伸縮,閃展騰挪,剛勁迅猛,變化多端,風格獨特。其掌法有:撥、穿、抹、扒、合、掃、拍、托、切、帶、點、攔、摟、翻、蓋、挑、撈、搓、崩、劈、按、擊等;拳法有:劈、貫、崩、封、撐、沖、壓、竄等。腿法有:彈、跺、震、掃、擊、旋風、擺蓮等。僅將曦陽掌拳譜獻於同道:
1、撥雲見日 2、恨地無環 3、黃鷹落架 4、肩挑日月 5、日月輪轉
6、瞻望前程 7、丹鳳朝陽 8、翻花地龍 9、春雷驚蟄 10、鳳展單翅
11、雙輪擊膝 12、只手撐天 13、力劈華山 14、霸王舉鼎
15、劈山開道 16、縮身芷拳 17、銅錘貫頂 18、巴掌點心
19、上步飛腳 20、雞騰閃躲 21、攔腰切掌 22、震步崩拳
23、順風擺蓮 24、撥雲穿日 25、恨地無環 26、黃鷹落架
27、肩挑日月 28、雙輪擊拍 29、順勢崩天 30、滾肘點心
31、上步飛腳 32、猿猴墜枝 33、肩挑日月 34、雙輪擊拍
35、順勢崩天 36、滾肘點心 37、上步飛腳 38、丹鳳朝陽
39、騰空飛腳 40、撤步地龍 41、崩上壓下 42、退步翻花
43、退步加封 44、只手撐天 45、力劈華山 46、暗渡陳倉
47、白猿獻果 48、平分秋色 49、海底撈月 50、左右雙摟
51、翻雲蓋日 52、雙風貫耳 53、轉伏地錦 54、白鶴亮翅
55、海底撈月 56、肩挑日月 57、雙輪擊拍 58、順勢崩天
59、巴掌點心 60、十字穿腿 61、左右摟膝 62、雙風貫耳
63、鳳展單翅 64、半起旋風 65、轉摟雙膝 66、震步崩天
67、順風擺蓮 68、撥雲穿日 69、恨地無環 70、黃鷹落架
71、撤步地龍 72、黑虎攔道 73、騰空飛腳 74、猿猴墜枝
75、開心平拳 76、活步閃轉 77、十字眼拳 78、退步托崩
79、只手撐天 80、力劈華山 81、霸王舉鼎 82、劈山開道
83、縮身芷拳 84、銅錘貫頂 85、墊步擒虎 86、雙輪擊膝
87、只手撐天 88、力劈華山 89、十字撐天 90、二璜架子
91、迎門鐵扇 92、換步躍掌 93、暗渡陳倉 94、雪花蓋頂
95、偷步掃掌 96、攔腰切掌 97、海底撈月 98、猿猴摘果
99、推空望月 100、二馬纏頭 101、猿猴撈枝 102、肩挑日月
103、雙輪擊拍 104、順勢崩天 105、巴掌點心 106、十字穿腿
107、雪花蓋頂 108、暗渡陳倉 109、翻花地龍 110、地起旋風
111、十字眼拳 112、退步托崩 113、只手撐開 114、力劈華山
115、金蛇盤絲 116、餓馬闖槽 117、浪子踢球 118、疊拳搓掌
119、雙摟竄拳 120、獨立沖天 121、空中竄拳 122、疊拳搓手
123、雙摟竄拳 124、漁翁撒網 125、錦雞撒膀 126、猿猴墜枝
127、開心平拳 128、偷步撐天 129、力劈華山 130、武松打虎
131、二馬分鬃 132、撥水趕浪 133、猿猴撈枝 134、仙人指路
135、雙輪擊膝 136、只手撐天 137、力劈華山 138、猿猴躲頭
139、翻花地龍 140、震地崩天 141、恨步接肘 142、疊手搓掌
143、雙摟竄拳 144、抽拳切掌 145、活步雙巴 146、瞻望前程
大凡每練一個樁步停式,則需2—4分鐘時間,當然練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這要根據操練者自身的功底來掌握。前一停式,連結一外功動式(即是崩錘劈肘擊掌震腳等功式上下連貫,同時進行,由此發出的聲響整套路共八十一響)。迅速變化為另一停式,就這樣由靜到動,再由動到靜直至收式。由靜到動的過程,同時即完成了由提到沉的整個內氣氣息過程。因此,“曦陽掌”靜以樁步停式(站樁),動以外功動式及閃展騰挪,從而形成了動靜相合,剛柔相濟的拳式風格。

拳術特點

唐殿卿在揚州所傳的西涼門拳術並非一套拳術,而至少是由三套拳術組成。它們是:第一套,青毛獅拳,又稱夜戰八方,除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由八十三個動作組成,注重拳打一線,外方內圓。第二套是石頭拳,又稱七星梅花勢。這套拳除了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特點是舒展大方,身法緊湊、步法靈活、拳勢威猛、剛勁有力、發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第三套就是西涼掌了,這套拳分為上下兩路,除了起勢、收勢外,總共由一百七十二個動作組成。綜合以上三套,揚州武林俗稱之為“西涼三拳”,或稱為西涼上、中、下三套。
大約於1890年-1913年間,唐殿卿將“西涼三拳”傳劉紹臣;上個世紀30年代,劉紹臣傳田永庚、劉桂歧、張正魁、江子泉等,他們是西涼拳術在揚州傳授的第三代。尤其是田永庚,是盡得西涼真諦的職業拳師,他的徒弟在歷次全國及省市武術比賽中,憑仗西涼拳術的出手,都有獎盃入賬。他的高徒、武術教授仇志剛還將《西涼掌》整理研究出版。
西涼門拳術儘管有三套拳術,卻能共同組成一個拳術系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武技流派,原因在於它們有著共同的戰術和技擊特點。
最顯著的特點,唐殿卿既以“神手”著稱,當然與他的西涼拳術以掌法見長攸關。掌法有打、扒、搓、合、推、穿、劈、按、挑、蓋、切、托、摟、拍、纏、砍、插、扇、刁、亮、拿、抓、點、擊、舞花。兩掌之間,攻守分明,虛實相間,此手打,彼手封,此手上架,彼手護襠,前手出擊,後手護胸。行拳走勢時上掌、下掌、左掌、右掌、明掌、暗掌連為一體,上下左右,明暗正反,縱橫交織,一氣呵成;從頭至尾連線緊湊,以身助臂,以臂助掌,且配以擊響,俗說“西涼掌一百零八響,三十六響手腳響”,大開大合的招式,紛呈多姿的掌法,崩脆震耳的擊響,構成起伏磅礴的拳勢,從而成為西涼節奏鮮明的標誌。
《西涼掌》仇志剛編著《西涼掌》仇志剛編著
西涼拳術擅長用掌外,也不拒絕用腿,賦予腿腳不可缺少的示威空間。以摟手側踹、彈踢推掌、里合彈踢、鏟腿旋風、連環腿、扒手撞膝、連環撞膝、震腳高崩、提膝拍掌為主要動作的拳腳並用,使它在走勢中手到腿到,手出擊頭,腳起撩陰,彈腿、擺蓮腿、里合腿、纏絲腿、旋風腿連番使出,尤其善用膝法和震腳,一步一膝,上身緊封門戶,下身靈活多變,連環擊敵。
技擊性強,是西涼拳術的又一特點。待對方出手時我出手,不等對方力到我手已擊中對方,其招式有刁手抹面、貫打行手、扒掌點心、夜叉探海、猿猴獻果、猿猴照鏡、海底撈月、雙峰貫耳、側身反擊、浪子踢球、刁手滾肘、刁手搓掌、躍步連環掌。而這些招式威力的實現,是以做到三個字作為技術前提的。一是促,靠近進攻,越近越狠;二是刁,即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指上帶打下,使之無招架;三是快,遇機即打,尋機速戰!手快制手慢,所謂“對方出手我出手,見縫插針走前頭”。除了掌、腿之外,周身之頭、肩、肘、膝、胯、足,無不是攻防武器,擒拿、點穴、上打、下踢、身撞、肘靠,神出鬼沒,四處擊敵!
西涼門拳術發勁也別具一格,講究以意領氣,以氣摧力,力發於腰,輸於四肢,發力剛脆拳勢雄壯。不但強調閃避進擊,以巧取勝,還講究掌拳的力度硬功,所以吾輩未習西涼掌之前,首先以排手、抓酒罈、扔沙袋、擰筷子、五指撐等傳統方法苦練基本硬功,尤其是排手功五式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然後再去學練套路,進而從理論上深悟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的道理,掌握西涼拳術內外結合、剛柔相濟的拳理要領。
由於唐殿卿武藝精湛,在揚期間投奔他門下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唐大師從不保守,凡人品正派、武學可造之才,他總是傾囊相授。於是開館授藝,兼傳拳法,授徒循循善誘,並以武德教育門人,揚州習武蔚然成風。
唐殿卿曾從三個清真教回族師傅,所以特別喜愛回族傳人,如林顯明、林廣陵、石保明、艾玉恭、林仙福等;所收漢族徒弟有金一明、劉紹臣、楊恆壽、劉聲如、劉海龍、劉伯川、陳崑山、范世海、魏四、徐文全、劉襄國、林柏堅等,盡皆學有建樹,成為上個世紀揚州武術的中堅。在合肥所傳弟子中,成名的有楊友成、周志海、吳重光、李世清、宋武、余應生、王品先、劉敬明等人。安徽王品先再傳王明熙。唐殿卿在山東曾傳曦陽掌給師弟米傳宗。
唐殿卿在揚州所傳弟子郭粹亞著《石頭拳秘訣》一書,其弟子近代著名武術理論家金一明著有《石頭拳術》、《三十二式長拳》、《武當拳秘訣》等眾多著作,武術國際級裁判、揚州大學武術教授仇志剛著 《西涼掌》、《戳腳》二書。仇志剛系唐殿卿的再傳弟子田永庚的徒弟,田永庚之孫田金龍博士為當今太極拳一代宗師,創立太極拳“三搖三擺太極功法”。

皖北武術的奇葩——曦陽掌

源流考證

皖北一帶,歷史名人輩出,武風長盛不衰,各種拳術源遠流長,影響重大。其中流傳的皖北曦陽掌內涵豐富,特徵明顯,是誕生於皖北並正盛開於全國武林的一朵奇葩。
三位大阿訇於1821年將此拳授於弟子蔣至誠(?-1895)從而使曦陽掌走出寺院並發揚光大。蔣至誠本名蔣朝民,“至誠”是他的賀號,他主要活動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一生走南闖北,結交全國武林,通過走鏢、換藝等方式將曦陽掌的技法傳播到江蘇、山東、河南、河北、甘肅、青海、寧夏和安徽各地。他融會貫通各家武學,將曦陽掌發展為全套掌法123式,一式化三法,計369技法,演練中共發81響,暗合九九歸真之意,並有獅子頭、七式功等獨門拳術及各種器械演法,是曦陽掌這門武術的真正完成者。蔣至誠一生做下了很多的事跡,行俠仗義,保境安民,對地方貢獻很大,亳州民間至今流傳有他“獨闖軍營護教民,倒拔棗樹對僧王(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故事。
蔣至誠一生所傳弟子很多,主要弟子有李殿元、金朝臣、鎖登居等。李殿元號稱“蓋三江”,曾在鄉試中以曦陽掌中過武舉人,亳州人稱“武解元”。金朝臣(?-1937)善於舞獅,一次南方舞獅高手來亳獻藝,他孤身應邀共舞被團團圍住,卻能一擰身上到薛閣塔二層,手擎獅頭將空中落下的繡球牢牢咬住,被圍觀者驚呼為“飛人”,但惜未有傳人。鎖登居(1873-1943)家境貧寒,在蓋香茶樓附近以賣糊辣湯為生。曾有外地高手二人扮作食客暗中突然偷襲,他手端四碗辣湯搖身閃過,湯卻點滴不灑。軍閥孫殿英禍亳時,鎖登居已有五十歲,還曾義救賣唱兄妹,一人雙拳痛打六個痞兵,事跡廣為流傳。鎖登居約於民國初年對外授徒傳授曦陽掌,先後教有弟子褚金龍(1901-1998)、李登明(1915-1985)、蔣佩文(1913- )等人。抗日戰爭前夕,亳州民眾救亡圖存意識濃烈,回民練武者號召成立聯防團健身救國,褚金龍、李登明等人任團總教頭,將曦陽掌招式進行簡化後對團員進行訓練,使這一寶貴武學在社會上得到普及。

核心思想

蔣至誠曾說:“道家的武術是養生以達全真,佛門的武術是示能以達弘法。回民的拳法則與之都不同,於內則強身健體,於外要禦侮保教,心中牢記清真一念,演練出來自然獨有意境。心正則拳正。”
曦陽掌的“陽”是太陽的“陽”、陰陽的“陽”字。從更深一層意義上講,曦陽掌又稱“三議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為首,三為眾。議是談論、研究,大家在一起研討玄妙之理,這就從哲學的角度上奠定了曦陽掌拳理解釋的基礎。那么“三議妙”所議的究竟是何妙呢?簡單的說,核心問題就在“晰陽”。晰是辨析、明晰之意,陽乃陰陽之陽。我們知道,天地的構成無非是陰陽二字。陽是天,陰是地;陽是剛,陰是柔;陽是生,陰是死(殺)。練太極拳講究的是陰陽運轉不休,而曦陽掌的特點則更注重鍛鍊生命勃發的那一股正陽之氣。況如天地之始,一陽萌動,萬物生髮;又如冬去春來,一陽復始,萬象更新。曦陽掌的奧妙,就在於取天地生髮萬物的靈感,而創生機無限之拳法。伊斯蘭的教義有世界萬物都有“一”的說法,“一”是造物之始,或者說,“一”就是造物本身。穆民們都信仰只有一個真主,真主實際上就是天地間“一陽”的化身。
真主是創世的“一陽”,也是提供萬物能量的太陽。天地間只有一個太陽,真主的慈恩普照穆民,就象太陽普照萬物一樣。大地萬物之所以能夠生存生長,繁衍萬代,是因為得到了太陽的恩賜。前輩穆民們從這種萬物之理中得到啟示,學會了生存之道,學會了辨別是非,從而心甘情願地接受真主的指引,順從真主的旨意,接受真主的教化。穆斯林無論想什麼,做什麼,心中都存著一個真主。創製“曦陽掌”的前輩也是如此,他們自覺地將其樸素的宗教情懷,對真主的無比崇拜溶入到拳理之中。無論是“議妙”還是“晰陽”,其根本意義都是要求習練者將武技練習與伊斯蘭教義的學習融會貫通,練武的同時也是在練人,通過這種意義的內外兼修,逐步達到強身健體,自強不息,愛國保教,抗擊外侵,武德崇高的大乘境界。
曦陽掌是先輩們傳下的武學瑰寶,是一種高明的技擊之拳。曦陽掌重在練勁,所謂力形於外,勁成於內。力與勁不同,力必須通過長期有效的鍛鍊才能成為勁,力隨年齡的變大會消退,而勁一旦練成則不易消退。牛有力量可以拉車,老虎不能,但牛卻戰勝不了虎。同樣,有力的人可以舉起重物,但卻無法戰勝有勁的人。曦陽掌所練的是虎的“心勁”,而不是牛的“蠢力”。習練曦陽掌時身形靈活轉動,運力舉重若輕,動靜結合,意氣貫通,借力防守,化力進攻,守是外力難侵,攻是招招制人,變化無窮。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防自如,拳意連綿不絕之際,真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致使對手難以招架,無招可施。
曦陽掌又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之拳。一通拳打下來,神清氣爽;兩通拳打下來,精神煥發;百日拳打下來,筋骨強壯;千日拳打下來,百病遠離。老一輩的曦陽掌習練者平均壽命都在80歲以上,而受當時的營養與醫療等原因,與之同時代的全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僅在37歲左右,習練曦陽掌好處之一斑。

傳承發展

曦陽掌創製於全國武術之鄉亳州市,是亳州土生土長的掌術,又是一門影響很大的拳術。解放以後,曦陽掌四代傳人褚金龍、李登明等打破門規,在城鄉廣泛設立武場,招收回漢弟子傳授曦陽掌,使該拳術不斷發揚光大。改革開放以來,曦陽掌武術迎來了新的春天,逐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當代曦陽掌主要傳承弟子有褚懷德、蔣子林、金漢文(現任亳州武協主席)、李殿才、馬長春、鎖敬海、李學斌、蔣子龍、蔣昭和等。1997年,中華武術驗收團來亳州考察民間武術,有褚金龍的入室弟子馬長春(1955-?)習練曦陽掌數十年,功力精深,率領弟子演練了曦陽掌各路掌法、獅子頭拳法及獨門器械,獲得了中華武術驗收團的高度讚揚與充分評價。2008年皖酒杯國際傳統武術節上,亳州市曦陽掌研究會代團表6名選手共奪得8枚金牌、3枚銀牌,並榮膺集體一等獎,使曦陽掌在全國武術界大放異彩。蔣昭和的入室弟子馬海濤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武術交流活動,並多次奪得金獎、銀獎,為亳州武術界贏得了新的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