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習性,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知識,
形態習性
暗頦果鳩體長33-36厘米,體重142克。是一個中等大小的果鴿,體羽主要是綠色,上體是強烈的綠顏色,具有相對長的尾巴。頦處有一小塊暗栗色,頭部,頸部和下體都是銀灰色,腹部有小斑紋(有時無)。後頸有黃綠色條紋延伸。臀部和尾下覆羽為暗栗色。
雄鳥和雌鳥的羽色大體相似。體形較為肥胖,頭部稍微較小,頸部粗而短,羽毛較為柔軟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軟的皮膚所形成的蠟膜,上嘴的先端膨大而堅硬,嘴尖稍稍彎曲。鼻孔被羽毛所遮蓋。翅膀長而尖,初級飛羽為11枚。尾羽為圓形或楔形。跗跖的前緣被盾狀鱗。腳短而強,適於在地面行走。4個趾均在同一平面上,趾間沒有蹼。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棲息環境
主要在生活在原始森林,但也經常從低地到一些次生林及受人類干擾的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暗頦果鳩是留鳥,常單獨活動,很少集群。在樹上棲息,善於飛行,遇到危險時總要停留片刻才起飛。飛行快速而有力。常在樹冠層活動,特別是早晨和黃昏,常棲於大樹頂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時才下地。覓食多在白天。主要以樹木和植物的果實和漿果、種子、芽、葉等為食,也吃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
繁殖方式
雄鳥求偶時頻頻向雌鳥挺胸、點頭、鬆開頸部的羽毛進行炫耀,並且繞著圈子走等。營巢于山地森林中的樹木或灌叢間。巢由小樹枝構成一個簡單的平台,呈淺盤狀,較為簡陋,巢內也沒有鋪墊物。每窩產卵2枚,有的一年繁殖2次,孵化期為14-18天,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雛鳥為晚成性,親鳥常用嗉囊分泌的“鴿乳”來育雛。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在2016年的普查中,初步估計物種數量規模在2500-9999個成熟個體的範圍內。預計總共有3500-15000隻。
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該物種以適度的速度下降。到1991年,在其分布的主要棲息地的最後剩餘區域開始人類開發和採伐,預計種植者對森林的進一步侵占(2010)。 礦業公司的勘探也可能導致暗頦果鳩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棲息地喪失(2008)。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知識
鳩鴿育雛期,在腦垂體後葉分泌的泌乳素(又稱催乳素)作用下分泌鴿乳。鴿乳是由雌鴿和雄鴿的雙側側囊淋巴區,即嗉囊床淋巴區增殖扁平上皮大量脫落分泌的充滿脂肪顆 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組成,初乳期後逐漸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顆粒的乳糜液。嗉囊床上皮淋巴乳頭一般在開始進人孵化狀態的第4-5天,雄雌鴿的嗉囊床開始萌動,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進入育雛前狀態。第13天其厚度和寬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 透明略帶黃色的鴿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鴿出殼後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開始減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續嘔雛到2周齡左右,嗉囊床開始萎縮,而鴿乳分泌也逐漸停止。食糜漿中逐漸摻入由腺胃返流而來的通過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漿,然後變成直接飼餵摻水的顆粒飼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時出殼,孵性好的鴿最長可繼續孵化 延遲到第22-24天(這些都和鴿的 孵性、孵化季節和胚胎髮育信息反 饋、胎雛的破殼頻率等有關,如遇寒冷的冬春季和育雛期往往會自動延長孵化期,而在酷暑悶熱天往往難 以堅持),此時育雛鴿就會伴隨著嗉囊床的萎縮而自動停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