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病因,基本病因,感覺衝突學說,神經不匹配學說,前庭器官敏感性過高學說,血液動力學改變學說,神經遞質假說,耳石失重假說,誘發因素,症狀,典型症狀,就醫,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醫生查體,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特殊檢查,鑑別診斷,梅尼埃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治療,急性期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抗組胺藥,抗膽鹼能藥,鈣通道阻滯劑,多巴胺受體拮抗藥,手術治療,中醫治療,中藥治療,針灸治療,其他治療,預後,日常,日常生活管理,預防,適應性訓練,平衡功能訓練,
流行病學
暈動病常見於3~20歲之間的人群,2歲以下的嬰幼兒很少發生。
病因
人體大腦主要依靠前庭、視覺和本身感受系統來感受和控制平衡,當這些信息產生衝突時,就會導致暈動病的發生。
基本病因
人體大腦主要依靠前庭、視覺和本身感受系統來感受和控制平衡。
人體的內耳中有前庭末稍感受器,主要由三個半規管和球囊、橢圓囊構成,球囊和橢圓囊統稱耳石器,主要用於感受人體各種位置、速度等。當人體大腦的運動指令和感覺反饋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衝突導致暈動病的發生。
比如,一個人在船上,他眼睛看到船艙內,都是相對靜止的,他的視覺系統就向大腦傳遞靜止的信息,但是他的前庭系統卻感受到船體在搖晃,於是向大腦傳遞運動的信息,這樣大腦就收到了衝突的信號,會產生暈動病的頭暈、噁心等症狀。
目前專家們針對暈動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學說:
感覺衝突學說
三維空間定向建立在四種感覺輸入的基礎上:
感受重力和直線加速度的耳石信息;
感受角加速度的半規管信息;
視覺信息;
本體感受信息。
當一些特定的運動條件下,如乘車、乘船等,這些感受器的信息產生衝突導致暈動病的發生。
神經不匹配學說
人體的運動平衡系統的信息與大腦儲存的經驗信息不匹配。例如太空人在剛進入宇宙中時,往往產生暈動病,因為在宇宙中所處的環境導致他感受的平衡信息和他大腦中的以往信息不符所致,同理當他飛回地球時也容易發病。
前庭器官敏感性過高學說
當患者在乘坐船、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時,由於過快加速、突然減速等強烈刺激,使前庭末稍感受器發生改變,產生暈動病症狀。
血液動力學改變學說
當人體的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後,使神經中樞失調,導致大腦中的血液和供氧發生變化,引起暈動病的發生。
神經遞質假說
一部分專家認為該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應激反應,主要是由於某些神經遞質的失調導致,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乙醯膽鹼等。
耳石失重假說
有的人由於雙側耳石膜厚度、重量不等,感受能力也不是相等的,當太空飛行器起飛中,雙側耳石感受器因為傳入大腦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暈動病。
誘發因素
女性,特別是懷孕的婦女易患此病,可能同孕期激素有關。
研究顯示12歲左右的兒童發病率較高。
偏頭痛的患者,研究顯示可能同三叉神經系統相關。
某些運動的方向,如一項對乘飛機的旅客研究表明,低頻橫向和垂直運動的幅度與暈動病有關。
環境刺激,高溫、高濕及空間狹小等環境易誘發暈動病的發生。
改變前庭或視覺感覺信息的疾病(如迷路炎)、腦對感覺刺激敏感性增加的疾病(如偏頭痛)與暈動病發病有關。
心理社會性因素–期望及其他心理因素可能影響暈動病的風險。
症狀
患者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嘔吐不止、心慌、四肢冰涼等表現。
典型症狀
當患者乘坐船、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時,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等,往往症狀在停止運動後十幾分鐘或幾小時內減輕甚至消失。
主要根據暈動病患者的症狀表現嚴重程度可以分為輕、中、重三種。
輕度:表現為輕度的頭暈、頭痛、稍有噁心感、面色稍顯蒼白、口水增多、嗜睡等。
中度:表現為頭暈、頭痛加重,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冷汗等。
重度:嚴重的頭暈、噁心,心慌、胸悶、冷汗淋漓、嘔吐較嚴重、四肢冰涼,嚴重者出現脫水、呼吸困難、反應遲鈍、瀕死感、昏迷等。
就醫
當患者在乘坐交通工具後出現較嚴重的頭暈、嘔吐、甚至脫水、昏迷、血壓持續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暈動症診斷標準:患者在乘坐船、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時,包括太空人乘坐太空飛行器,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症狀,可診斷為此病。如果患者既往有暈動病病史,更有助於診斷。
就診科室
耳鼻喉科
相關檢查
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如下問題:
都有哪些不適症狀?常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什麼情況下不適症狀會緩解或好轉?
以前有過類似的症狀嗎?
暈動病本身是一個急性病程,往往在停止乘坐交通工具後症狀會減輕或消失。醫生主要根據患者的症狀、既往病史,結合其他相關檢查結果綜合診斷。
醫生查體
醫生會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特別是耳部、鼻腔等部位,排除是否存在局部感染的情況。
實驗室檢查
本病無特殊的實驗室檢查來協助診斷,但如需與其他導致噁心嘔吐疾病進行鑑別時需要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
影像學檢查
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行CT、磁共振成像(MRI)、心電圖等以鑑別診斷暈動症及其他引起頭暈、嘔吐等症狀的疾病。
特殊檢查
前庭功能檢查:包括直立傾倒試驗、原地踏步試驗、扭頸試驗、冷熱試驗、位置性眼震試驗、眼震電圖檢查、平衡姿勢圖等。
用以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前庭功能,有益於醫生對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的掌握,指導治療。
鑑別診斷
本病須和其他導致頭暈、噁心等類似暈動病症狀的疾病鑑別,醫生將從多個方面進行詳細檢查進行判斷。常與以下疾病鑑別。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也稱為美尼爾病,一種特發性內耳疾病,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眩暈、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本病多見於30~50歲的中、青年人,兒童少見,顳骨CT檢查可顯示前庭水管狹窄。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臨床最常見的周圍前庭性眩暈,主要與頭部的位置改變有關,轉動頭位後誘發特殊的位置性眩暈、眼震,通常閉眼休息後緩解,轉動頭部後加重,具有自限性和反覆發作的特點。
前庭神經元炎
前庭神經元受損導致的一種突發性眩暈疾病,一般患者發病前兩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史。
主要表現為眩暈和自發性眼球震顫,嚴重者伴有噁心、嘔吐,但沒有耳鳴、耳聾,患者症狀常在幾天內逐漸緩解,一般2周內多可完全恢復。
治療
暈動病治療目前以脫離致病的運動環境和藥物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抗組胺藥、抗膽鹼能藥、鈣通道阻滯劑、多巴胺受體拮抗藥等。
急性期治療
當患者出現嚴重的頭暈、噁心、嘔吐、出冷汗等情況時,應及時脫離導致疾病發生的運動環境,如下車,找個通風良好的地方平臥休息,如症狀持續無法緩解應及時就醫。
一般治療
當患者發生暈動病的症狀時,可以做一些事情緩解症狀,例如:
停止看書、看手機等行為,專注於看地平線或遠處的靜止物體。
儘量靠在座椅靠背上,保持頭部不動,如果情況允許平臥閉眼最佳。
保持空氣流通。
調整位置:詢問是否允許換個位置。如乘船時,在船前或中間靠近水位的地方;乘飛機,在機翼的前緣上;乘坐火車,在前部靠近窗戶的位置朝前坐;乘汽車,開車或坐在前排乘客的座位上。
如果症狀始終不緩解,考慮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以下治療方案和藥物建議由醫生綜合評估後、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抗組胺藥
常用藥物有:茶苯海明片、苯海拉明、異丙嗪、氯苯那敏等。
苯海拉明有較強的抗暈鎮吐作用,一般在旅行前1~2小時服用防治暈動病。持續時間短,約4~6小時,不適合用於長途旅行。
茶苯海明是苯海拉明與氨茶鹼多的複合劑,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暈藥,可維持8小時的作用時間。
異丙嗪作用時間約6~12小時,在服藥後1~2天內服藥者出現明顯的睏倦感、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視物模糊、口乾,老年人可能有意識模糊和尿瀦留。
抗膽鹼能藥
鈣通道阻滯劑
多巴胺受體拮抗藥
手術治療
一些患者情況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者,醫生會根據情況可能選擇前庭神經切斷術等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多將暈動病歸為“眩暈”的範疇,為胃氣上逆,多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
中藥治療
目前小半夏湯、藿香正氣液常用於暈動症的治療。研究表明,生薑是減輕暈動病的“最理想的”天然藥物之一,能減輕絕大部分的患者的頭暈、噁心,嘔吐症狀,可持續4小時,防治暈船的效果極佳,無不良反應。
針灸治療
常取百會、四神聰、內關、足三里、合谷等以健脾醒腦。目前有專家學者研究證實在乘交通工具前或乘坐時按揉板門穴可預防暈車。
其他治療
一些研究認為在乘坐交通工具中,可通過在太陽穴或風池穴塗抹風油精來防治頭暈等症狀的發生。
預後
通常患者通過脫離致病的運動環境,即停止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然療法可以使症狀有效緩解或消失。
日常
暈動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通過減少乘坐交通工具來避免刺激誘發眩暈,該病是可以通過藥物或訓練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管理
儘量減少乘坐會誘發疾病發作的交通工具次數,避免刺激誘發眩暈;
出行時,避免坐在車輛后座或面向後的座椅上。乘船時,懸著船前或中間靠近水位的地方;乘飛機,儘量坐在在機翼的前緣上的座位;乘坐火車,在前部靠近窗戶的位置朝前坐;乘汽車,開車或坐在前排乘客的座位上。
儘量避免在乘坐交通工具過程中有看書、玩手機等行為。
不要吸菸或坐在吸菸者附近。
避免強烈的氣味,辛辣和油膩的食物以及酒精。
在醫生指導下,出行前至少30至60分鐘服藥以預防暈動病的發生。
預防
一般而言預防暈動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就是脫離致病的運動環境,即停止乘坐交通工具的自然療法。
現實生活中人們離不開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就要藉助服藥來預防暈動病的發生。此外,還可以通過採用適應性訓練、平衡訓練等方法來預防暈動病。
適應性訓練
通過讓暈動病的患者反覆多次乘坐導致疾病發生的交通工具,使患者的機體逐漸適應這種運動環境,從而達到不發病或減輕發病的症狀。
平衡功能訓練
國外目前主要套用此法訓練軍事人員及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