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業革命: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下的科技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

智業革命: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下的科技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

《智業革命: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下的科技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是2007年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益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業革命: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下的科技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
  • 作者:劉益東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9月1日
  • 頁數:368 頁
  • 定價:48.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801706362, 780170636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由理論篇(社會發展理論與科學革命理論)、歷史篇(萬年以來的兩組大事)、挑戰篇(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轉型篇(科技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和啟動篇(智業革命的啟動方案)組成,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挑戰及其解決之道。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 理論篇:社會發展理論與科學革命理論
第一章 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
第一節 引子:台階式發展之謎
第二節 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的提出
第三節 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的基本假設、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
第四節 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的基本公理、基本原理與基本結論
第二章 科學革命的模式
第一節 學者的理性人假設
第二節 科學發展的動力
第三節 學術機會
第四節 不同才能的學者採取不同的研究策略
第五節 平台階升式科學發展模式
第六節 兩類科學革命
第七節 研究平台和理論集群的更迭是理解科學進步的主要工具
第八節 科學革命五階段論
第九節 科學研究平台與科學共同體
第三章 第一類科學革命:科學研究平台的轉換
第一節 地球科學革命:一個新研究平台的創建
第二節 DNA雙螺旋模型與生物學革命
第四章 第二類科學革命:科學活動平台的轉換
第一節 伽利略革命:勝出機制的第一次大變革
第二節 科學研究平台與科學活動平台
第三節 湯淺現象:數字遊戲引發的思考
第四節 為什麼一些國家的科學發展能脫穎而出或後來居上?
第五節 第一次科學革命:真理型(知識一真理型或求真型)科學活動平台的創建與運行
第六節 第二次科學革命:財富型(財富一力量型或致富型、商業型)科學活動平台的創建與運行
第二篇 歷史篇:萬年以來的兩組大事
第五章 第一組大事:農業革命、國家的建立和官權等級社會的出現
第一節 農業革命
第二節 國家的建立
第三節 官權等級社會的出現
第六章 第二組大事:工業革命、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錢權商業社會的出現
第一節 工業革命前的重商主義
第二節 工業革命
第三節 工商集團/適配平台及其五大要素
第四節 錢權一商業社會及其主導平台
第三篇 挑戰篇: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
第七章 確定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和挑戰是當務之急
第一節 人類危機意識不斷增強
第二節 認識危機和挑戰的四大誤區
第八章 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和挑戰
第一節 無濟於事的批判和警告:科技負面效應再多、再可怕也不能放慢科技發展的速度
第二節 對科學技術負面效應認識存在十大誤區
第三節 探討科技負面效應的核心問題:致毀知識概念的提出及其理由
第四節 用“致毀知識”模式取代“雙刃劍”模式:筆者關於科技負面效應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策略
第九章 致毀知識的不可逆增長與不可阻止的增長
第一節 致毀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逆的
第二節 不能遏制致毀知識的出現
第三節 不能阻止致毀知識的增長和傳播
第四節 選擇性禁止機制與致毀知識增長的有效禁止
第五節 選擇性禁止機制的失靈
第六節 致毀知識增長和套用不可阻止,科技知識增長已經失控
第七節 不能阻止致毀知識增長與套用的24條原因
第八節 美國模式行將崩潰
第四篇 轉型篇:科技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
第十章 科技轉型:生死攸關的科技革命
第一節 替代方案中的三大措施
第二節 頭腦型科學
第三節 科學重心轉移:社會科學崛起,創建頭腦型科學
第四節 社會科學崛起:科技轉型的時間框架
第十一章 產業轉型:創意產業取代高科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第一節 四次工業革命
第二節 知識產業:高科技產業、創意產業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第三節 創意產業崛起:產業轉型的時間框架
第十二章 社會轉型:從錢權商業社會向智權知識社會轉變
第一節 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逼迫社會發生轉型
第二節 第三組大事:智業革命、科學社會化和智權知識社會的創建
第五篇 啟動篇:智業革命的啟動方案
第十三章 電子學務:智業革命的啟動方案
第一節 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學務
第二節 對科學的三層次理解
第三節 人才/平台決定論
第十四章 學術評價方法發展滯後是制約學術進步的瓶頸
第一節 同行評議的缺陷
第二節 計量評價方法的缺陷
第三節 落後、模糊、主觀的學術評價方法是學術腐敗最大的幫凶
第十五章 客觀高效的學術評價方法:程式型學術評估法
第一節 學術評價客觀化的兩次嘗試
第二節 創建客觀高效的學術評價方法與勝出機制的基本假設
第三節 優先權焦慮:優秀學者不懈奮鬥的重要動因
第四節 規範化競爭性創新壁壘
第十六章 程式型學術評估法及其引發的學術評價的變革
第一節 程式型學術評估法的基本原則、基本假設、基本事實和推論
第二節 程式型學術評估法的基本構成和功能、基本規則與操作程式
第三節 程式型學術評估法與網際網路結合,形成客觀、公正、高效的學術評價系統
第四節 人才評估的象限模型:利用程式型學術評估法識別人才
第十七章 電子學務:學術評價客觀化引發的一場科學革命
第一節 e—Science:科學研究的全球合作與資源共享
第二節 建立學術優先權制度、學術創見資料庫、基本參考文獻制度與知識質量管理體系
第三節 查新分析與規範化競爭性創新優先:電子學務時代的勝出機制
第四節 建立、健全課程證書制度與全面實行職稱評定社會化
第五節 建立、健全學術市場:成果商品化與資助市場化
第六節 易於評價的展示:客觀、準確、動態更新的學術聲望與學術權威形成的新模式
第七節 園區型研究院與園區型大學:個人品牌與意願共同體時代的到來
第八節 電子學務與電子政務結合:學者全面參政議政
第九節 電子學務:科學社會化的引擎
第十節 多管齊下開啟電子學務
第十一節 公眾理解科學、公眾監督科學:遏制學術腐敗為率先發動電子學務革命提供了巨大動力和機遇
第十八章 英才家園計畫與創意城市
第一節 園區型研究院:知識英才的適配平台
第二節 從實體型大學到園區型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新思路
第三節 立竿見影的改革:實施電子學務,讓知識英才脫穎而出
第四節 創建電子學務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推動帶頭學科與主導產業的崛起
參考文獻
後記與致謝

作者簡介

劉益東,北京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戰略、科技史、科技與社會。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合著學術專著三部,科普圖書一部。

後記

毫無疑問,知識增長是人類文明中最壯觀的成就。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已經被塑造成高度依賴知識增長的社會,社會本身也被建構成一個知識系統,人被培育成一個知識系統。研究知識和知識增長成為理解社會發展和預測未來的金鑰匙。作為一名研究知識增長(科技史與科技戰略、科技與社會及其發展的全程研究)的學者,對此更是深有感觸。研究知識增長的成果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增長,當然,對於個人來說的知識增長能否匯入到社會的知識體系之中,能否得到普遍的承認,則由成果的學術水平和機緣等多種因素來決定,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對於以觀察和思考為樂趣的學者,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所經歷的一切已足以酬賞自己。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及其解決之道,其中的原始想法發表於1999年2月。從那時起到現在已七年有餘,在此期間,這個問題始終是我最為專注、最為用功的研究對象。從當時的一段話,到現在的一本書,我體會到了持續思考的樂趣與力量,也可以說是親身經歷了知識增長。
我在1999年2月的論文((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嗎?》中提出“致毀知識”一詞。指出:“探索物質結構的奧秘已經使人類擁有了毀滅自己幾十次的能力。我認為比這更嚴重的是由於(現代)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逆的,即知識一旦產生就無法被消除。致毀知識(即導致毀滅性災難的知識)的增長也是不可逆的,你可以銷毀核子彈,但是不能銷毀製造核子彈的知識。不能消除知識的原因除了因為(現代)知識傳播快範圍廣難以逐個清除外,根本的原因在於知識的繼承性、關聯性和整體性。知識體系是立體的知識網路,其中一部分是可以根據上下、左右、前後的知識推導出來的,因此即使它被消除,也可以很快被恢復。當然,致毀知識的情況也是如此。致毀知識的不可逆增長意味著人類面臨毀滅的危險是不斷累加的,可以說目前科學乃至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能否在致毀知識增長到致毀閾限之前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機制,這一挑戰將迫使科學技術和社會等領域發生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對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的認識將有助於促使從符合真理觀到人擇真理觀的轉變,這可能預示著一場新的科學革命的到來。”
此後,我圍繞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及其應對之策又發表了三篇論文:《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與科學轉型》(2000)、《試論科學技術知識增長的失控》(2002)、《試論超越同行評議的複合型學術評估法》(2004)。這三篇論文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卷(B2)》全文轉載。此外,第一篇論文還獲得第三屆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一等獎,第二篇被收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科學技術哲學論文選編》(2004)等,主要觀點被多次引用。本書就是在這四篇論文的基礎上,進行擴展、深入、系統研究的成果。
本書是筆者個人苦思冥想的產物,一則獨自思考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的確是一種樂趣,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二則也想測試一下憑藉個人的努力和閱讀及引用他人文獻這樣單純的研究方式,自己能夠走多遠。這也是驗證我在本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科學研究發展出了一種奇特的合作方式,即閱讀和引用他人的文獻。我深信這是一種高效的合作方式,研究和撰寫本書的過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職業學者與知識愛好者的區別不在於掌握知識的多少,不在於博學,而在於能否有條理地創造出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是學者的核心能力,一位學者要想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知識,最有效的方式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知識增長源。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學者在講演中提到年輕學者獲得成功的關鍵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知識增長點。我深以為然,並有機會就告訴周圍的學生(恕我不能準確回憶起這位學者的尊名)。
我希望這項研究和這本書能夠開啟一個新的知識增長源,搭建起一個新的知識產品平台。的確,就我個人感受而言,順著這個研究方向有很多有趣而重要的工作等著去做,本書中的一章或幾章也很容易擴展成一本新書。作為一個知識產品平台,本書可有效地支持學術研究的延伸、新學科的創建、新領域的拓展以及戰略策劃與實施等等。電子學務和英才家園計畫就是筆者為開啟智業革命而設計的啟動方案和切入點。基於本書的創意產品開發更是簡單易行。研究和撰寫本書是一個難度極高、工作量很大的任務,在長達七年的持續研究過程中,來自同行和朋友的關注、期待、鼓勵或支持是彌足珍貴的。藉此機會,我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感謝: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廖育群、劉鈍、董光璧、羅桂環、陳美東、宋正海、何堂坤、戴念祖、郭書春、胡維佳等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李醒民教授、李伯聰教授、易衛東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休閒研究中心主任和《自然辯證法研究》編輯部主任馬惠娣研究員,北京農業學院的張祥平教授,清華大學的范德清教授、梁曦東教授,河北省政協委員、教育部計算機套用課程專家組成員呂鐵錚教授,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員,A8音樂集團董事長劉曉松先生,世界銀行高級採購專家李小平先生等。七年來我還或個人或合作地完成出版了四本著作,是家人始終如一的支持和關照保證了我連續地高負荷工作和專注於研究。我的父親劉繼是我國著名的防雷專家,他著述、主編、參編、翻譯了32本著作,他的智慧和勤奮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母親鮑欣瑞,一位老布爾什維克,不斷鼓勵和催促我儘快把預告美國模式崩潰的論證發表出來;我的妻子薇華,承擔了幾乎全部家庭事務,還幫我查找資料,整理檔案,相夫教子,讓我無後顧之憂,能夠專心做我想做的事情;兒子嘉洋,11歲,把我的許多本來屬於他的時間讓給了這本書,相信聰明好學的他很快能理解爸爸的作為,我也盼望他以後能夠在知識領域有所成就。幸運分兩種,內在的和外在的,對學者而言,內在的幸運就是自己選對了題,開啟一個極富潛力的知識增長源;外在的幸運則首先在於擁有一個好家。

序言

本書由理論篇(社會發展理論與科學革命理論)、歷史篇(萬年以來的兩組大事)、挑戰篇(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轉型篇(科技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和啟動篇(智業革命的啟動方案)組成,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挑戰及其解決之道。洞悉危機、捕捉機遇、趨利避害、實現目標,是大腦的核心功能。作為社會的智慧型系統,知識分子應自覺擔負起社會航船的嘹望者和決策者的責任,這是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都高度依賴專業知識所決定的。識別、判斷最大的危機和挑戰是確定、規劃發展道路和戰略的前提,是影響甚至是決定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一旦最大的危機和挑戰足以在中短期時間內導致毀滅性災難,那么尋求解決之道就成為人類需要優先處理的頭等大事。迄今為止,人們對人類面臨的危機眾說紛紜,環境資源問題、人口爆炸、全球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恐怖主義、科技發展失控、愛滋病、信仰與道德問題、貧富懸殊、外來天體撞擊等都被稱為最大或最大之一的危機。但是,在危機意識增強的同時,也出現了“預警疲勞”:人們已經習慣於在風險社會中生活了。那么,在中短期時間內究竟有沒有足以導致毀滅性災難發生的危機呢?這種危機一經發現能否很快化解呢?
作者提出和使用“致毀知識”概念並在世界上首次以它為切入點和研究對象,把對科技負面效應的泛泛研究,轉換為對其核心問題——致毀知識的出現、增長、傳播、套用和禁止的研究,將長期以來理解科技負面效應的“雙刃劍”模式轉變為“致毀知識”模式,系統地研究了致毀知識增長及其與科技、經濟、社會的關係以及遏制方案,做出一系列新發現、新預言、新創造和新開拓。主要發現是:致毀知識增長是不可逆的,在市場經濟這一目前世界主流社會發展模式下,致毀知識的增長又是不可阻止的;科技知識增長已經失控,這意味著人類面臨毀滅的危險是不斷累加的,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生毀滅性災難。這就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並由此做出五項預言:(1)美國模式行將崩潰或終結。美國模式高度依賴科技知識增長,作為致毀知識的大本營、集散地和增長源,最先面臨毀滅性災難的威脅,也因此難以為繼,美國模式要么崩潰,要么終結。(2)眼前利益優先、叢林法則至上的核心法則行將終結。這兩個支配社會運轉、利益分配和國際秩序的核心法則加速致毀知識增長,因此必須退居二線,將不再作為核心法則發揮作用。(3)科學重心轉移,社會科學崛起。科學將從作為致富工具的財富型科學轉型為作為社會智慧型系統的頭腦型科學。(4)創意產業取代高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實現產業轉型。(5)將發生“政府—市場”(官權—錢權)二元社會,向“政府—市場—學界”(官權—錢權—智權)三元社會的轉型,形成智權知識社會。這三大轉型構成了智業革命。本書的主要創造是提出了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平台階升式科學發展模式與平台轉換的科學革命觀、頭腦型科學、公平和諧五項基本原則、全程安全的科學技術、園區型研究院、園區型大學、程式型學術評估法、查新分析以及客觀高效的知識人才識別法等;主要開拓是初步創建了電子學務這一新型的學術領域,它以變革勝出機制為核心,以確立學術優先權制度、基本參考文獻制度和信息技術深度套用為特徵,以電子學務與創意產業結合為動力,以大幅壓縮重複研究、遏制學術腐敗為突破口。電子學務是智業革命的啟動方案。
致毀知識不可逆與不可阻止的增長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和挑戰
以危機和挑戰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程度為判據進行排序,就產生了最大的危機和挑戰。最大危機和挑戰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本身具有極大的危害性,足以產生毀滅性災難;二是化解它極為困難,往往是即使發現了它,在現有的條件下也克服不了,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努力才可能化解。前者是危機的危害程度,後者是克服危機的困難程度。危機不能立刻化解,這又增大了危機的實際威脅和危害性。所以,需要儘早發現最大的危機和挑戰,一旦它們在中短期時間內發生,則必須把它當作頭等大事來處理。
所謂致毀知識是:製造毀滅性武器等導致毀滅性災難的各種產品或方案的核心原理、核心技術等核心知識。如導致核子彈發明的核裂變知識和鏈式反應知識,製造核武器的圖紙,用於研製基因武器的DNA重組技術,生化武器的配方。所謂毀滅性災難即大規模毀滅人類生命、大規模毀滅人類生存秩序或人類生存環境的災難,包括國際上所說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的災難。致毀知識有“規模性”、“核心性”、“非常規性”三個特點需要強調,以免與致死知識和其他非致毀知識混淆,以免致毀知識泛化並因此使這個新概念失去意義。此外,本書還論述了提出致毀知識概念的五項理由。
對致毀知識的研究具有“簡化”、“等效”、“轉換”、“結合”、“替代”等五個特點:(1)“簡化”,突破“淨效應”框架,把“致毀知識”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加以研究,實現從“雙刃劍”模式到“致毀知識”模式的轉變,突破研究科技負面效應的瓶頸;指出致毀知識的巨大威力和極端危害性使其正負效應不能抵消,攻擊與防護不對稱和控制與被控制的不對稱決定了防護總是無法抵消攻擊的效果,防護知識和控制知識的增長無濟於事;在強力的科技效應中,淨效應概念無效,負效應程度決定人類安危、決定現行科技能走多遠、能發展到何種水平。因此,可將致毀知識視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加以界定和研究。而普通的“負知識”、“有害知識”則不能作為單獨的因素加以研究,因為其正負效應存在可以相互抵消的情況,所以如果不綜合考慮“淨效應”,就不能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而淨效應研究極其複雜。研究致毀知識則可不考慮“淨效應”問題。區分普通的“負知識”與“致毀知識”是一個關鍵,“雙刃劍”模式就忽視了這一差異,實際上科技的威力大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毀滅人類的“單刃斧”。當然,在較弱負面效應的範圍內,“雙刃劍”模式仍適用。(2)“等效”,把“致毀知識”的出現、積累與發生毀滅性災難等同起來(只是在時間上滯後一些)。“原理一產品連鎖關係和效應”、“科研成果與套用的連鎖關係與效應”使得致毀知識一旦產生,即出現了原理上的突破,則相應的致毀武器等產品遲早也會出現。即致毀知識的出現可以等同於致毀武器等產品的出現(只是滯後一些)。不用說,致毀武器等產品一出現,就會有人或機器有意、無意地利用它為非作歹或發生過失,造成毀滅性災難。即致毀知識的增長、積累和擴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等同於毀滅性災難的發生(只是滯後一些),這種等效又使研究變得相對容易。(3)“轉換”,把對科技負面效應的泛泛的研究,轉換為對其核心問題——致毀知識的出現、增長、傳播、套用和禁止的研究。也就是說,把紛雜繁複的科技負面效應的問題轉換為相對簡單的致毀知識增長問題的研究。(4)“結合”,採取對致毀知識研究和對科技知識(內含致毀知識)的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一般化的研究是指對包括致毀知識在內的科技知識的出現、增長、傳播、套用和禁止進行研究,並討論這一研究的結論是否也適用於致毀知識。(5)“替代”,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世界範圍內,人類沒有真正實行過禁止或放慢科技發展的實踐活動,要想回答能否禁止或放慢科技發展的問題,就不可能進行直接的實證研究,故採取替代研究的方式,即對可能的禁止或相當于禁止科技發展的機制進行考察和分析,就像即使沒有實際進行過制動剎車,但可以通過對剎車機制(制動系統)的分析,照樣能回答剎車是否失靈的問題。基於這些特點,實現了關於科技負面效應研究的突破和大幅度推進,得出一系列明確的重要結論。
本書在識別最大危機方面有七項主要結論。
(1)必須有選擇地創造知識,對科學和認識設定適當的“禁區”,尤其是要禁止致毀知識的增長,因為當致毀知識增長、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生毀滅性災難。
(2)致毀知識增長是不可逆的,你可以銷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不能銷毀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知識;在市場經濟這一世界主流社會發展模式下,致毀知識的增長又是不可阻止的。不能阻止致毀知識增長的原因有二十四條。其中包括在現行的觀念和制度下,科學家做出新發現、新突破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付出的代價。如果顧忌可能的危害而停止研究,社會並不能從你的放棄中受益,因為別人仍然繼續研究並贏得優先權,因而不停止研究是明智的。不可預知性、眼前利益優先、競爭壓力、外部性、缺乏統一法規和獎懲極不對稱等因素使科研成果的出現不可禁止,連鎖關係和連鎖效應使得凡是可能套用的科研成果都會被嘗試各種套用;無法全面權衡科技知識增長的利弊,無法決定利大於弊時繼續增長,反之則放慢或停止增長;科研活動遵從制度化的眼前利益優先原則,極力爭奪優先權、專利權等智慧財產權和研究經費等眼前利益,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禁區悖論說明來得及禁止時卻不能識別和確定是否需要禁止,預備條件出現後能夠確定時又禁止不住了,把禁區範圍擴大能阻止致毀知識的產生,但不可行,禁區範圍窄小又禁止不住;現行科學缺乏必要的自我糾錯機制和自我保護機制,也無法阻止致毀知識的增長和套用;科技發展是企業和市場經濟的生命線,知識的繼承性、互聯性和整體性使得致毀知識很難從其母體科技知識中剝離開來,即在科技知識增長的同時不可能阻止其中的致毀知識的出現、增長、傳播和套用,致毀知識將隨著科技知識的增長而增長。市場經濟、科研活動乃至整個社會的制度化的眼前利益優先、叢林法則至上的原則、結構、激勵機制和勝出機制是不能阻止致毀知識出現、增長、傳播、套用的根本原因,而且不僅如此,它們還高度依賴和加速包括致毀知識在內的科技知識的增長。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問題更突顯了眼前利益優先與叢林法則至上社會的根本缺陷,也為終結這種社會,發生社會轉型提供了契機。
(3)不能阻止致毀知識增長意味著人類面臨毀滅的危險是不斷累加的,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生毀滅性災難。鑒於目前科技發展勢頭強勁,新發現、新技術不斷湧現,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科技革命即將(或者已經)爆發。如不採取斷然有力的措施,在中短期(5年至20年)內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極大,而且這種不可逆增長的危險累進方式,使得毀滅性災難發生的幾率越來越大,直到爆發。如果再考慮到人們在認識和應對科技負面效應的問題上存在的種種誤區,就更令人為目前人類所處的兇險境遇而擔憂了。
(4)只有在科技、經濟和社會領域進行一系列深刻的變革,才可能從根本上遏制致毀知識的不可逆增長。
(5)首次揭示出科技知識不可逆增長對人類生死攸關的深刻含義。在此之前,學者還很少注意到科技知識增長的不可逆性,那些發現了科技知識具有不可逆增長特點的學者,似乎也沒有意識到其中蘊含的至關重要的意義。
(6)指出目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大缺陷,即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和挑戰是直接威脅人類群體生命安全的致毀性科技負面效應,它是比環境破壞、資源消耗更大的危機和挑戰,這應該是可持續發展概念和理論中最重要的——然而至今仍欠缺的——核心內容。
(7)首次較系統地從科技負面效應不可遏制的角度揭示出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科技發展模式與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都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因為它們缺乏必要的自我糾錯和自我保護機制,無法克服內生的矛盾:既高度依賴科技的發展與套用,又無法克服和無力承受由此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日益嚴重的致毀性負面效應。這將導致美國模式的崩潰或終結。
智業革命(科技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最大危機的化解之道
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和挑戰及其解決之道。以上介紹的對最大危機的發現、判斷和論證,是本書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的內容,下面介紹探索危機的解決之道,這是更困難的問題。僅設定科學技術禁區無濟於事,只影響他人的觀念和思想也不足以克服危機,關鍵是如何引起行動、如何引起足以使科技、產業和社會發生轉型的行動。其難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但是不如此就不能夠解決危機。雖然發現問題很重要,但是對於社會科學領域來說,解決問題更重要也更困難。本書的篇章結構也能反映出這一特點:發現和論證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僅用三章的篇幅,而探索解決方案則用了大約十五章篇幅。本書給出的五項預言不是常見的錦上添花式的“趨勢外推”(早一些知道社會發展趨勢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而是改弦易轍和另闢蹊徑。可從不同角度觀察這一巨變的意義:(1)從社會核心法則變革的角度看,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問題更突顯了眼前利益優先與叢林法則至上的社會的根本缺陷,也為終結這種社會,為發生以社會核心法則變革為特徵的社會轉型提供了契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轉型。(2)從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看,則萬年以來發生過兩組大事:一是農業革命、國家的建立和官權等級社會的出現,二是工業革命、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錢權商業社會的出現。現在將被迫發生第三組大事:智業革命、科學社會化和智權知識社會的創建。智業革命包括科技轉型、產業轉型和社會轉型。(3)從社會主流模式更迭的角度看,當今世界的主流社會模式——美國模式——必然行將崩潰或終結。環境資源和國際政治等問題不能讓美國模式崩潰,至少在可預期的時限內不能,而致毀知識不可逆增長卻必定能摧毀或終結美國模式。這給後來者居上提供了機會,率先創造出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國家,可能成為21世紀的領跑者,成為新的世界主流模式的創造者。(4)從科學革命的角度看,將發生科學重心轉移,社會科學崛起。科學將從作為致富工具的財富型科學轉型為作為社會智慧型系統的頭腦型科學。(5)從產業革命的角度看,創意產業取代高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實現產業轉型。
為更好地探索最大危機的解決之道,本書提出集團/平台適配系統理論、平台階升式科學發展模式與平台轉換的科學革命觀、頭腦型科學公平和諧五項基本原則、全程安全的科學技術等,並套用它們對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進行全程研究。對即將發生的一系列變革進行解釋、預測、勾畫和引導。電子學務和英才家園計畫的提出更是嘗試著為智業革命準備啟動方案和切入點。
如果讀者認同或基本認同筆者對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的判斷,那么,接下來的閱讀也許是激動人心的:因為在對危機解決之道的討論中,蘊含著一系列巨大的學術機會、商業機會和政治機會。小的機會可以創造,大的機會則只有等待,天賜良機之時,您準備好了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