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只占七分之一——哈佛為什麼錄取他》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商只占七分之一——哈佛為什麼錄取他
- 作者:朱雷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4 頁
- ISBN:9787302267072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來自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傳媒管理課程核心教授安妮特·愛麗絲和麥肯錫公司傳媒領域精英研究人員雅克·卜黑博士的這本書,在傳媒產業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深入剖析傳媒公司管理的各種技能,為傳媒管理指點方向。本書在世界知名傳媒公司管理者們的書架上都占據了一席重要位置,被譽為傳媒管理領域專業人士的聖經;它還風靡於從莫斯科到波士頓的世界各地的傳媒專業學生中,被奉為傳媒管理課程必讀教材。
本書有三大特點:思路前沿,關注傳媒產業的新變化,對於數位化時代的新傳播技術、新傳播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傳媒管理新邏輯,都有深入討論;內容系統,全面覆蓋了報紙、雜誌、電視、音樂、網際網路等各個不同傳媒部門的現實狀況,並對內容生產、內容傳輸、廣告銷售和終端消費者互動等傳媒管理不同環節進行了系統論述;風格實用,集中探討傳媒公司管理所需要的各種實際技能,並輔以大量獨特的實際案例,為讀者提供現實參考。相信讀者將從此書中獲得獨特的價值和愉悅的閱讀體驗。
一段對話引發的思考——論優秀的本質
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等美國名牌大學幾乎是每個學生夢寐以求的學府。學術界、商界的著名人物很多都有海外名校留學的背景,從當代的林毅夫、陳章良、李彥宏、張朝陽,到老一輩的錢學森、李政道、丁肇中,再到宋慶齡、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人留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雖然2001年的“9·11”事件曾嚴重影響了美國簽證的獲取,留學美國一度遙不可及,但從2005年之後,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人數開始激增。
2000年—2011年中國赴美國留學人數
我國在一些重要領域還落後於西方,這是很多優秀的學生傾向於赴美求學的重要原因。
美國高校在錄取、選拔機制上完全不同於低成本的“高考”或者“考研”模式,他們會評估候選人多方面的素質:一貫的綜合在校成績(GPA①),標準化考試(TOEFL②、SAT③、GRE④、GMAT⑤等)成績,課外活動和領導經驗,特長與天賦,他人的評價,面試表現,個人陳述等。
這種錄取機制具有複雜性和錄取結果的高度不確定性,催生了世界範圍內的一個類似於“槍手”的行業:留學諮詢——幫助那些想要申請美國名校的學生做申請策劃並提供可靠經驗的機構。
從事留學諮詢的工作使我可以大面積接觸清華、北大、復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名牌學校的學生,也能深入了解青島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石家莊四中等非名牌學校的尖子。這些第一手信息讓我總結出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這些奧賽獎牌得主基本上清一色地去了美國名校深造。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雖然只是每一屆學生中優秀群體的極小一部分,但他們已經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國青少年人才的追求方向:去美國留學。
5年來,我為1 000多名學生提供過留學諮詢,其中數百名在同齡人中是佼佼者。在做諮詢和申請策劃的過程中,我需要對每個人的個性、思想、志趣、成長經歷、家庭背景做到深入的了解。他們有的出身貧寒,憑藉優秀的成績和專業技能獲得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但有時候為了獎學金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的興趣;有的是官二代,從來沒有為生計發愁,他們中大多數並不像媒體裡說的那樣氣勢凌人,反而因為生活和見識的高起點,有條件為了學術興趣或公共事業而求學奮鬥;還有富二代,對財富的理解很深刻,見過大場面,他們拿出大把鈔票去讀美國名校的本科或者碩士項目,將其作為一項投資,擁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學習深造和社交的機會。
這些將要出國的學生可以明顯地分為兩類:平凡的和優秀的。平凡的學生只知道出國好,或者只是家長想要他們留洋;優秀的學生會辯證地看待出國,他們知道出國要乾什麼、怎么乾。但不管是哪一類,在美國學習兩年之後,其談吐、思維、氣場,還有看問題的深度都會有大的轉變。我不能下定義說他們的能力提高了或者變強了,至少這些學生能駕馭自己而不是被人駕馭——他們有主見,我在傳達一些信息的時候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他們可以試圖來影響我。我把這一高於“優秀”的狀態稱為“卓越”。
平凡者問:“我怎樣才進得去哈佛?”
優秀者問:“哈佛的這個項目辦了多長時間?有哪幾個教授在主持?”
平凡者問:“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MBA項目哪個更好?畢業生起薪哪個更高?”
優秀者問:“麻省理工學院的MBA是以招收理工科背景的人為主嗎?是不是不適合我這樣文科背景的人去讀?哈佛商學院的MBA去年一屆招了903人,這么大的規模會不會影響到每個人可接受到的關注度?”
平凡者會問:“哈佛大學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哪個更有名氣一些?誰的數學專業更好?”
優秀者會問:“哈佛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數學專業各開了多少分支?我看到哈佛大學只有兩個教授在做偏微分方程(PDE)的研究,而多倫多大學有11個,哈佛在偏微分方程方面真的不如多倫多大學嗎?”
卓越者會淡然地說:“學校排名啊什麼的其實都是‘浮雲’……”
優秀的學生是相似的,儘管優於常人之處各有不同。比如,蕭小於是中央美院的一個女生,熱愛繪畫和攝影,人生目標是做一名導演,拍出有自己風格的電影。她申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州大學(USC)的導演專業,是想接近好萊塢、打通演藝圈裡的人脈,並且能得到很多投資拍攝的機會。袁飛宇想通過讀金融工程碩士,然後從投行底層的程式設計師(quant developer)做起,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了理論基礎後可以做自己的金融模型。這兩個人雖然所在的領域完全不同,但他們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十分清楚。
跟幾百個蕭小於和袁飛宇這樣優秀的人談過以後,再跟平凡而迷茫的學生聊聊天,就能清晰地發現一個平凡的人身上缺少了哪些東西:他不清楚身邊發生著什麼,不了解所在行業的水有多深,不知道一直在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或者不曉得面前的路通向哪裡。
要去留學的大多數,是平凡的人。
但是歷來被美國名校錄取的,是優秀的人,儘管不一定是最好的候選人。
為了符合美國名校“優秀”的錄取標準,人們絞盡腦汁地想“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比如很多學生都會在個人陳述里俗套地寫自己從小成績優異、天賦異稟或在代筆的推薦信里寫“某某同學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學生”,而從不關注招生官員是否在乎這些表象,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優秀。
事實上,真正優秀的人從來不會擔心“優秀”的證明方式,比如去年一個被普林斯頓大學本科項目錄取的中國高中生,他還是從別人嘴裡得知自己被錄取的訊息,因為他忙著學習、做實驗、參加比賽,沒有閒心去關注網站上面的錄取狀態。高手們專注於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他們的大多數都可以被通俗地描述為:成績好、會玩、會領導。
“為留學而留學”是一種盲從,“為優秀而留學”才能受益終身。
本書從第2章到第8章,將優秀的人所共有的7個特徵作了細緻闡述:
超越年齡的眼界、深入執著的探索、獨立思考的習慣、分步實現的戰術、影響世界的魅力、與“牛”共舞的經歷、系統思考的智商。
注意,“智商”(包括邏輯智商和實用智商等)在“優秀”的素質中只能占到1/7;而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中,人們偏愛、看好那些記憶力強或者理解能力強的“聰明”學生,因為他們更有優勢懂得“規則”而得到考試高分,“聰明”就等於優秀。然而現實情況卻如馬爾科姆在《異類》中總結的那樣:“如果一個人的智商(IQ)達到了120左右,那么再增加的智商並不會在現實世界給他帶來明顯的優勢。”(120的智商相當於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普通的大學畢業生都具備。)
大多數人都不是別人心目中的“天才”或者“愛因斯坦”,但是,一個普通人在具備了除智商以外的其他優秀特徵後,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適當的機遇,一樣可以做出和“天才”一樣不俗的成績,正如本書的書名: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圖書目錄
前言
一 名牌大學的錄取規則
第一節 麻省理工的招生標準
第二節 常春藤的面試官培訓
二 超越年齡的眼界
第一節 普林斯頓大學的回信
第二節 眼睛看到教科書之外
第三節 給自己辦一個成人禮
第四節 密西根大學揭秘精算
第五節 在美國我能看到未來
三 深入執著的探索
第一節 達特茅斯為何拒絕天才
第二節 拒絕哈佛的“天才痞子”們
第三節 全額獎學金到底給了誰
第四節 探索教材未照亮的死角
四 獨立思考的習慣
第一節 哈佛廣場的謊言雕像
第二節 希伯來語和人力資源
第三節 勇於挑戰專家和權威
五 分步實現的戰術
第一節 有匪女子,如切如磋
第二節 從一朵小花到一枚堅果
第三節 志大才疏與水到渠成
第四節 設立可行的階段性目標
第五節 依據i+1理論來設定目標
第六節 從高考失誤到哈佛博士
六 影響世界的魅力
第一節 影響力是強者的影子
第二節 達特茅斯的面試報告
第三節 給世界留下一點印記
七 與“牛”共舞的經歷
第一節 考入麻省理工的灰姑娘
第二節 一封來自院士的推薦信
第三節 部門經理PK總裁助理
第四節 群牛起舞的“骷髏會”
八 系統思考的智商
第一節 資訊時代的廉價智商
第二節 上學是一個系統工程
第三節 優秀者們的系統傑作
第四節 索羅斯的金融組合拳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二
作者簡介
朱雷,北京華恆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諮詢總監。高考作文滿分得主,本、碩分別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曾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與管理諮詢公司任職,2005年轉入國際教育行業,指導了上千名優秀學生赴歐美名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