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砂鍋製作

景泰砂鍋製作,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景泰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泰砂鍋製作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存單位:景泰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景泰砂鍋製作最初產生於明代。明代末年,寬溝窯匠發現了蘆陽鎮西關村有便利的燒窯條件,便舉家遷徙於此,廣招門徒、開窯制器,逐漸形成了景泰特有的砂鍋製作行業。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有名的砂鍋製作作坊有司家窯、康家窯、郝家窯、張家窯及王家窯。 新中國成立後,生產隊停燒私窯,集體興建窯場,組織匠人定期燒造。當時共有大窯場7個,砂鍋窯數十孔;一架火(點火至熄火為一架)甚至能燒兩天兩夜,可以燒制400多套砂鍋。燒制現場爐火熊熊、熱火朝天。在趕工時期,窯場上常常燈火通明,好似燒紅了半個天空。

工藝特徵

砂鍋燒制的技藝十分複雜。人們在山丘邊箍窯或掏挖堅固的土窯洞作為砂鍋窯,於窯口兩側各置磨盤狀的手工慢輪一組。砂鍋製作所用原料為黏土、焦炭,其中黏土取用附近的白土、紅土、黃土和青土混合而成。經打碾、推磨、過篩,以1:1的比例摻和形成“五合土”。藝人將“五合土”和水成泥,經反覆捶打、踩踏均勻,埋放1—2天后,就可以制坯了。制坯時,藝人一邊轉動慢輪,一邊用雙手摶泥,放在模子上用木板拍打、專用器具抹平、刮削、捋捏,製成砂鍋坯子,放置於太陽下曬乾,於晚間入灶燒制。 砂鍋燒制使用專用的砂鍋灶。

工藝流程

砂鍋灶為泥坯砌壘盤制,上方有三個並排的爐灶;爐灶底有灶眼連通下面的灶洞,灶洞貫通窯側的土風匣。工人手拉風匣鼓風,充分燃燒灶內的煤炭;爐工放入灶沿上擺放的砂鍋坯子,蓋上陶鍋燜燒。經多次挑轉翻燒、出爐、撒焦炭、入暗鍋上釉等多重工序後才最終成器。

社會影響

在飽受饑荒的年代,製作砂鍋成為了舊時景泰人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幾乎景泰全縣人口,均有過“肩背砂鍋換糧食”的艱辛經歷:許許多多的青壯年人甚至是小小少年,到西關打上價廉物美、保溫耐燒的砂鍋,遠走定西、武威、中衛、靖遠等周邊地區,用砂鍋換取粗米、雜糧,背回家裡養活妻兒老小,以此艱難地渡過饑荒。可以說,曾經的景泰砂鍋,給了千萬個家庭生活的希望,救活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然而,隨著新型日常器皿的逐漸普及,砂鍋逐漸湮滅於商品洪流之中。 目前,精通砂鍋製作技藝的老匠人只剩下耄耋之年的化樹仁老先生,因村裡的年青人多外出打工謀生了,只有很少的青壯年還粗懂砂鍋製作技藝,亟需搶救性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