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碑中之景教思想

景教碑中之景教思想

《景教碑中之景教思想》是朱謙之所著作品,出自於《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景教碑中之景教思想
  • 作者朱謙之
  • 作品出處: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景教流行中國碑出土330餘年,至今尚為世界研究景教之第一文獻,尤其傳入中國的景教思想,藉此碑而傳。景教既為基督教中的異端,則分析研究此異端的中國景教思想,實有其新的意義。首先教碑上屢見“景”字,教稱景教(“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又“明明景教,言歸我唐”);教會稱景門(“天姿泛彩,英朗景門”;又“更效景門”);教堂稱景寺(“於諸州各置景寺”;又“重立景寺”);教主曰景尊(“景尊彌施訶”),又曰景日(“懸景日以破暗府”,潘紳註:“景日喻救主”);教規曰景法(“法非景不行”);其傳播曰景風(“景風東扇”);其作用曰景力(“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曰景福(“家殷景福”),曰景命(“闡九疇以惟新景命”);教徒曰景眾(“頒御饌以光景眾”;又“時法主僧寧恕知東方之景眾也”);教士曰景士(“白衣景士”);僧之命名者有景淨、景福、景通等。這一個“景”字,據陽瑪諾《碑頌正詮》的解釋,謂“景淨士將述聖教,首立可名曰聖教景教也。識景之義,聖教之妙明矣。景者光明廣大之義”。但近人研究,即此景教名稱已經表示其對於其他宗教有協調的傾向。原來中國基督教是於635年從波斯傳來,當時叫做波斯教或波斯經教,次則稱“彌施訶教”或“迷師訶教”,最初其寺院稱波斯寺,其僧侶稱波斯僧,後天寶四年(745年)始改稱其寺院為大秦寺,其僧侶改稱大秦僧,同時波斯經教亦定名呼為景教(Mingana:The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Manchester and London,1925,第12頁)。這自命為景教的理由,據佐伯好郎所舉四點:①當時彌施訶教徒說彌施訶是世之光,景字第一字義即光明之義。②景字通京,為日與京二字合成,而“京”有“大”字之意。“鯨”之“京”意味著大魚,“京都”之“京”亦為大都,故景有大光明之義。③對於佛教的政策,當時長安頗有屬於佛教密宗特徵的“大日教”的勢力,景教為扶植勢力故加以利用,“大日教”或“日大教”民眾看來是易於接受。④對於道教,道教的主要經典有《黃帝內外景經》,這《景經》與景教相似,可以給予暗示(參照 The Nestorian Monument in China,Introduction,第127~130頁;《景教之研究》,第552~553、984~990頁)。照以上所說則①②兩點,是與當時流行中國的祆教、摩尼教相混,以兩教均崇拜太陽;③④兩點對中國原有宗教之佛道二教亦有混水摸魚之感。所以即就景教名稱,已經看出傳入中國的最初基督教所取“機會主義”的傳教方法,和後來明清之間來華耶穌會士所取的“機會主義”傳教方法沒有兩樣,而且是為其先驅的。儘管如此,景教在適應和吸收東方封建倫理的道德觀念之外,究竟保留了其為基督教的特點。雖然景教是基督教的變種,而據景教碑上的教理分析來看,所宣揚的基本上和天主教還是一致。樊國梁的《燕京開教略》(上篇,第13~16頁)曾力主景教即天主教之說,謂“景教碑乃羅瑪聖而公會之傳教士所立”,舉出四證,雖均不足為據,但景教與天主教之關係仍有蛛絲馬跡可尋,則無疑義,如據徐宗澤的《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第88~90頁並注)所舉如下:
論天主三位一體——粵若常然真寂,真言天主之本體,寂言天主之本性;先先而無元,言天主無始無終;然靈虛,阭也,虛純無雜也,言天主之靈靡所弗知,自徹厥體;後後而妙有,總玄樞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三位一體;無元真主阿羅訶歟,阿羅訶即希伯來文Elohim,古經上稱天主之名,敘利亞文則曰Alana,或Aloho。佛教有阿羅漢名,不可相混。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朱謙之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朱謙之,字情牽,1899年出生在福州一個世代以喉醫為業的家庭。1921年肄業北京大學,1929年遊學日本,1932年回國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此後二十年間先後任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歷史學部主任,最多時身兼四職。1952年院系調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1972年,突發腦溢血在北京黯然離世,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