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16.00 畝(其中:田2,108.00 畝,地 808.00 畝),人均耕地 1.58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3509畝,其中橡膠林地23457畝,經濟果地52.00 畝,主要種植芒果、泡果,人均經濟林果地5.99 畝;水面面積 22.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22.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 590戶通自來水。有590戶通電,5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89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382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38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5.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1 輛,拖拉機 241 輛,機車 521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108.00 畝,有效灌溉率為 72.29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845.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00 畝。
到2009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66 戶。全村6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電、路、電視和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53.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73.03萬元,占總收入的 23.67%;畜牧業收入141.59萬元,占總收入的12.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83頭,肉牛 119頭);漁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 0.83 %;林業收入 275.84萬元,占總收入的 23.91%;第二、三產業收入437.6萬元,占總收入的37.94%;工資性收入 23.60 萬元,占總收入的 4 %。農民人均純收入 3462.00 元,農民收入以 林業、 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1.39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5 人,在省內務工7 人,到省外務工 8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林業、種植業,主要銷售於縣內市場。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2.5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36.6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該村無企業、未成立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590戶,共有鄉村人口 2507人,其中男性 1239人,女性 1268人。其中農業人口 2506人,勞動力 1557人。該村以傣族、哈尼族為主(是傣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 傣族 1030人,哈尼族1110人,其他民族27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450人,參合率 97.7%;享受低保 44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8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5 。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有國小 1所,校舍建築面積 8,978.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5 人,在校學生 153 人,距離勐捧鎮中學5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3 人,其中小學生153 人,中學生50 人。全村建圖書室 2 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6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5 人,少數民族黨員 54 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 1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景坎、曼哈邁、曼哈告、賀里、賀羅一村、賀羅二村等 6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4 個,共有團員 63 人。
人文地理
該村主要以傣族、哈尼族為主,村內設有曼哈告、曼哈邁、景坎傣族寺廟4座。曼哈告、曼哈邁寺廟,村寨搬遷後於1988年建蓋已有19年,景坎寺廟於1987年建蓋已20年。曼哈邁村小組原有一個仙人井,現已重新修建,並建了一座八角亭,作為村民休閒、娛樂場所。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我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我村積極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項目包括: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道路交通、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相關設施、設備簡陋。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優質水稻、橡膠、冬季農業、畜牧業、家禽養殖等產業。
地圖信息
地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曼門--景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