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第3版)》以人為主體,人地關係為主線,以人類各種活動的產生、發展、變化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構建教材體系,按人地關係主要領域和問題設定章節,套用案例分析融入理論闡述,建立了一個聯繫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現象的解釋體系,以探討和總結人地關係的時空演變及其規律,是一部通論性的人文地理學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第3版)》與目前中學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結合,特別適合作為師範院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非地理專業的公共課程教材,還可供講授中學地理課和環境教育課的教師以及經濟、規劃等專業人員參考。 點擊連結進入舊版: 人文地理學(第2版) 人文地理學(第2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285頁
  • 開本:16
  • 定價:39.00
  • 作者:陳慧琳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62179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第3版)》與目前中學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結合,特別適合作為師範院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非地理專業的公共課程教材,還可供講授中學地理課和環境教育課的教師以及經濟、規劃等專業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緒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徵和體系
一、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徵
二、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
二、比較與分類
三、類比、歸納與演繹
四、分析與綜合
五、套用“老三論”和“新三論”
六、預測
七、地理信息系統(GIS)
八、建立科學的研究程式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人地關係
第一節 人地關係理論
一、人地關係理論回顧
二、人地關係理論發展
第二節 人地關係地域系統
一、人地系統中的“人”和“地”
二、人地矛盾的內涵
三、人地系統的結構演變和調控
四、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地關係的實踐特徵
五、人地關係的新課題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農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一、農業經濟活動
二、農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 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一、工業經濟活動
二、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三節 第三產業與地理環境
一、第三產業
二、第三產業與地理環境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分布與地理環境
一、人口增長與地理環境
二、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 人口素質與地理環境
一、人口素質的內容
二、衡量人口素質的指標
三、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
第三節 人口結構與地理環境
一、人口年齡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
二、人口性別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
三、人口產業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
第四節 人口移動與社會經濟發展
一、人口移動概述
二、人口移動的歷史演變
三、人口移動的規律
四、人口移動的原因及後果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人類活動的中心——聚落
第一節 城市
一、城市與城市化
二、城市與環境
三、城市的類型
四、城市的地域形態
五、城市的地域結構
第二節 村落
一、村落的產生與發展
二、村落與環境
三、村落的類型
四、村落社區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一、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原理
二、城市與區域的協調發展
三、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的地域類型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文化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域文化系統的構成
一、人、文化系統和環境共同構成地域文化系統
二、文化與文化系統
第二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係
一、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
二、文化與社會文化環境
第三節 地域文化系統形成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特徵
一、文化擴散
二、文化區
第四節 地域文化系統的綜合表現——文化景觀
一、文化景觀及其構成
二、文化景觀的研究
第五節 文化塑造地理景觀
一、文化的空間觀念
二、透視環境價值觀
三、文化的空間觀感結構
四、地方感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類的休閒活動與旅遊活動
一、休閒活動
二、旅遊活動
第二節 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
一、旅遊資源
二、旅遊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三、世界遺產與旅遊環境
第三節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旅遊活動與旅遊業的經濟作用
二、旅遊活動與旅遊業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政治活動概述
一、政治、政治活動、政治系統
二、當代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的研究
三、國家及其空間政治行為
第二節 領土、自然資源與政治
一、領土與政治活動
二、自然資源條件與政治實力
三、政治活動對自然資源利用的調控和干預
第三節 文化與政治
一、語言與政治
二、民族、民族主義與政治
三、宗教與政治
四、科技進步與政治
五、國際衝突與地理環境
第四節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一、地緣政治的觀念與主要流派
二、冷戰後世界地緣政治格局
三、當今世界地緣經濟格局
四、中國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背景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自然資源觀
一、自然資源的概念
二、正確的自然資源觀
第二節 世界資源問題
一、資源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資源的主要保護和防治措施
第三節 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一、資源永續利用的基本原理
二、資源永續利用的措施與對策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九章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第一節 人類的環境觀
一、環境悲觀論
二、環境樂觀論
三、環境可持續發展論
第二節 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其類型
一、人類—環境系統的發展
二、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其類型
第三節 人類與環境協調
一、創造新的技術形式
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三、加強國際合作和立法
四、加快循環經濟的步伐,保護資源與環境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十章 區域發展與協調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區域觀
一、人文地理學的區域
二、區域的時空完備性
三、區域共同體
第二節 區域發展與演變
一、區域發展與演變的基本問題
二、區域發展與演變的影響因素
三、區域演變階段與區域發展類型
第三節 區域協調
一、區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二、區域協調論
三、區域可持續發展論
四、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區域觀
複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1.城市與區域的空間一體化
城市與區域的空間一體化是指二者空間布局與空間結構的整體發展。發揮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是加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市帶縣行政管理體制的實踐表明,通過中心城市組織地區經濟活動是加快地區經濟發展經濟改革、步伐的有效手段,而城市與區域的空間一體化發展則是形成城市一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基礎。
城市與區域空間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包括以下幾種。
(1)根據城市發展與布局的區域背景及區域供給能力,確定區域城市的數量和進行城市區位的選擇。城市人口數量及城市數目的不斷增加是區域城市化的必然發展趨勢。這一趨勢的變化結果是實現區域城市化。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區域城市化的趨勢十分明顯。但是,城市數量的增加必須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與區域發展水平不符的城市數量的迅速增加則是消極型城市化的表現,不但難以發揮出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反而還會帶來巨大的區域壓力。
(2)綜合考慮各種區域要素,確定城市區位。由於區域要素的地域差異,城市與區域的空間整合關係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即城市位於區域的幾何中心;城市位於區域社會經濟地域的重心;城市位於區域交通網路中心及主要節點等。
(3)合理布局重點城市是實現城市與區域空間一體化發展的另一個主要途徑。在一定區域範圍內,要根據城市經濟能量和對區域作用的能力,確定重點城市,建立區域增長極體系。在發達地區,作為區域增長極的重點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加速城市功能要素的地域擴散,充分發揮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而落後地區的發展重點則在於建設重點城市,培育區域增長極。
2.城市與區域的產業一體化
城市與區域產業一體化是在城市對區域產業的吸引和城市產業向區域的地域擴散的雙向機製作用下實現的。在區域社會經濟水平低下的時期,人口、區域要素向城市聚集,培育了城市產業,加速了城市產業體系的形成,此時城市對區域產業的吸引是區域運動的主導方向。隨著區域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規模的擴大及城市經濟能量的增強,城市要素及城市職能不斷向區域擴散,發揮出城市反哺區域、帶動區域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提高的功能。
城市職能擴散首先表現為對外交通設施的延伸,高速公路、鐵路作為城市對外聯繫幹線是城市職能擴散的基礎和有力導軌。
緊隨城市對外交通職能擴散的是工業與居住職能的擴散。現代城市工業擴散的主要動因是核心區內工業職能的土地競租能力低於第三產業職能,在產業土地競爭機製作用下,城市核心區的工業企業只能向城市邊緣區或衛星城鎮遷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