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蟲囊菌

普通蟲囊菌

普通蟲囊菌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菌體除子囊殼及子層托除細胞Ⅰ和細胞Ⅱ近無色透明外,其他部分均呈淡棕褐色。主要寄生於昆蟲,且以鞘翅目最為常見,少數寄生於蜘蛛或蜈蚣。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Laboulbenia vulgaris
  • :真菌界
  • :蟲囊菌目
  • 分布區域:中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印度、韓國、日本等地。
  • 中文學名:普通蟲囊菌
物種信息,分布範圍,形態描述,寄 主,突出特性,

物種信息

編 號 137
定 名 人 Peyritsch
參考文獻 Sitzungsber.Kaiserl.Akad.Wiss.,Math.-Naturwiss.Cl.,Abt.1[Wien]68:245,1873.Thaxter,Proc.Amer.Acad.Arts Sci.27:44,1892; Mem.Amer.Acad.Arts Sci.12:318,1896; ibid.13:335,1908.Terada,Trans.Mycol.Soc.Japan.19:59,1978.Shen et al.,Res.Appl.Entomogenous Fungi China 4:257,1997.Juan & Chien,Biol.Bull.NTNU.32(2):61,1997.Zhang et al.,J.Anhui Agr.Univ.28(2):209,2001.

分布範圍

中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印度、韓國、日本、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爾巴尼亞、奧地利、英國、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南斯拉夫、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美國、墨西哥、阿根廷

形態描述

菌體的足細胞,附屬枝著生細胞和子囊殼頂部分呈黑褐色,細胞Ⅰ、細胞Ⅱ和附屬枝近無色透明,其他部分淡棕褐色,較直,自足細胞至子囊殼頂,長180.9~197.4μm,至附屬枝著生細胞,長129.2~141.0μm,至附屬枝頂255.9~319.0μm。子層托細胞壁稍厚,2.9~4.4μm。足細胞較大,呈倒圓錐形,11.8~17.7×11.8μm。細胞Ⅰ比細胞Ⅱ細小,長為細胞Ⅱ的1/2,近圓柱形,29.5×14.7~19.2μm。細胞Ⅱ近圓柱形,39.8~59.0×23.6~25.1μm,上端稍寬大,頂部呈45°角向上突出,與細胞Ⅲ及細胞Ⅵ斜相連線,下端與細胞Ⅰ水平相連線。細胞Ⅰ與細胞Ⅱ的細胞分隔呈淡棕褐色。細胞Ⅲ、細胞Ⅳ形狀近正方形,大小近相等,16.2~19.2×16.2~19.2μm,兩者細胞外側稍向外膨脹。細胞Ⅴ小,近三角形,大小近細胞Ⅳ的1/6,10.3~11.8×7.3μm,與細胞Ⅳ斜連線。細胞Ⅵ比細胞Ⅶ稍大,19.2~22.1×10.3μm,細胞Ⅶ10.3~16.2×7.3~8.8μm,兩者均近三角形。附屬枝著生細胞扁平,外側稍內縮,5.9×20.6~22.1μm,位於近子囊殼中部處。外側附屬枝粗,基部3個細胞之間分隔為淡棕褐色,大小近相等,形狀近似,呈圓柱形,16.2~17.7×14.7~16.2μm,通常在基部第3個細胞頂呈2~3次2叉分枝,分枝細胞呈長圓柱形,14.7~22.1×7.3~11.8μm。內側附屬枝基細胞小,是外側附屬枝基細胞的1/5,近圓形,5.9~7.3×5.9~7.3μm,頂生數條短的分枝或簇生簡單雄器。子囊殼中腹兩側稍向外膨脹,上部不呈明顯收窄,85.6~88.6×29.5~28.0μm,子囊殼頂圓鈍,子囊殼孔口稍向外斜。

寄 主

寄生於 ◆Bembidion sp.(Coleoptera,Carabidae)的鞘翅和前足腿節上。內蒙古四子王旗,1991.Ⅷ.7,葉東海、沈亞恆,HMIGD 62046,62119。西藏林芝,1997.Ⅷ,沈亞恆,HMIGD 62861-2,62911-1,62911-2。我國台灣省也有本種報導(Terada 1978;Juan & Chien 1997)。

突出特性

本種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主要特點是菌體除子囊殼及子層托除細胞Ⅰ和細胞Ⅱ近無色透明外,其他部分均呈淡棕褐色,同時,外側附屬枝較粗,常在其基部細胞Ⅲ或細胞Ⅱ頂作2叉分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