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狨

普通狨

普通狨(學名:Callithrix jacchus)體型比松鼠略大,頭、臉的模樣似哈巴狗或獅子頭,頭圓,耳大,體被毛,絲絨狀,尾長,末端具長毛;僅大腳趾具扁甲,其餘各指、趾均為爪狀的尖爪;胸部有1對乳頭;後肢比前肢長;牙齒32枚。棲於熱帶雨林的樹冠上層,很少到地面活動。吃水果、堅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亦食昆蟲、蜘蛛、青蛙 、小蜥蜴和鳥蛋。視覺敏銳,聽、嗅覺次之。白天活動,為稀有物種。分布於南美洲巴西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普通狨
  • 拉丁學名:Callithrix jacchus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靈長目
  • 狨科
  • 狨屬
  • :普通狨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Common Marmoset
  • 英文名稱:White-tufted-ear Marmose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普通狨的體長19-25厘米,尾長27-35厘米,雌性體重260-350克,雄性約450克。平均壽命10年。主要特徵是有爪子,腕部帶有絨毛,沒有智齒,大腦比較原始,體溫也不穩定。毛色呈灰色。耳邊有一簇白色長髮,所以也叫絨耳狨,前額有一大塊白色印記,臉部沒有毛,身體是斑駁的灰棕色,背後部有灰色、橘黃色或黑色細條紋。尾巴為灰色,有環狀的白圈。
這些小猴子是“棕褐色”的,臉上的皮膚在陽光下會改變顏色。
吻部縮短,面部裸露無毛,輪廓分明,眼眶由骨形成環狀,使兩眼向前,眼間的距離較窄,視覺發達,立體化,可以在樹林之間活動時較準確地判定距離,辨別色彩。齒式為異齒型,有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頰齒通常為丘型齒和低冠齒,臼齒呈四方形並有4個較低的錐狀突起,適於咀嚼;鎖骨發達,四肢關節靈活,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軀幹部分離,因而前後肢可以前後左右自由運動,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頭分離而且鬆鬆地連線在一起,不必連帶軀幹即可迴轉前後腳,適合握住樹枝;胸前有一對乳頭;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有盲腸;四趾上都具有5指(趾),為了靈活而穩定地抓握樹枝,指端的感覺變得十分敏銳,大多數指(趾)的端部都變成僅蓋住指(趾)頭背面的扁平指甲,突出的指(趾)部有發達的指(趾)紋,觸覺靈敏,還有防止滑落的作用;掌面和跖面裸出,具有發達的兩行皮墊,多數種類手腳的拇指(趾)和其餘4指(趾)相對,可以握合。

棲息環境

普通狨猴在巴西北部和中部的森林中發現。他們喜好次生林和原始森林,以及森林的邊緣作為棲息地,雖然也出現在其他森林類型,如稀樹草原森林、河流森林,沿海森林和內陸森林。

生活習性

普通狨在白天活動,主要在樹上攀爬和跳躍,有時也出現在平地上。以4-15隻組成一群,通常為一個家庭。群體是穩定的,在每一組種群中有幾個優勢的個體可以繁殖。其餘非繁殖個體的年齡不同,與性別無關。成年雌性可以留在家族中,而雄性成年後則要移出群體。活動區域在300,000平方米。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觀念。普通狨會使用瞪眼、眯眼、張口、發聲和嗅覺進行溝通、表達情感和傳遞警報,這些狨猴會壓扁耳羽來表示恐懼。
飲食多樣化,主要以昆蟲、蜘蛛、小脊椎動物、鳥蛋、水果、蜥蜴,小鳥或樹木的滲出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阿拉戈阿斯、巴伊亞- 引進、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 引進、馬拉尼昂、帕拉伊巴、巴拉那- 引進、伯南布哥,皮奧伊、里約熱內盧- 引進、北里奧格蘭德州、聖卡塔琳娜- 引進、聖保羅- 引進、塞爾希培-引入)。
普通狨(分布圖)普通狨(分布圖)

繁殖方式

孕期約為1143-153天,每胎產1-3仔,通常是兩胞胎。雌性每兩年繁殖一次,剛出生時的幼仔沒有的標誌性的白色耳羽。的體重大約是成體的20%-27%,新生兒體重25-35克,經過在40-120天的餵養,到斷奶時體重60-150克。幼仔在15月齡達到成年體重,在18-24個月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普通狨(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普通狨指名亞種
Callithrix jacchusjacchus
2.
普通狨黑色亞種
Callithrix jacchuspenicillata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