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動物的晝夜垂直移動是一個常見而又相當複雜的生態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晝夜垂直移動
- 關聯:種類的個體大小,水深等
- 調查時間:1998年 11月和 1999年 1、4、8月
- 調查範圍:三亞灣
- 調查方法:分層採樣
調查項目,調查結果,
調查項目
1998年 11月和 1999年 1、4、8月在三亞灣(1O9。286E,18。1336N;水深約 15m)進行了24h的浮遊動物晝夜連續分層採樣。結果表 明,浮遊動物 的晝夜垂直移動季節變化顯著 ,春季在中上層(O 10m)分布 ,夏季營顯著的 白天下降、夜晚上升 的移動 。三亞灣浮遊動物 的晝夜垂直移動可劃分為移動顯著和不顯著兩大類型,前者又可劃分為 白天下降、夜晚上升 ,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種類型;後者又可劃分為中上層分布和各水層均勻分布 2種類型。此外 ,有些種類的晝夜垂直移動無明顯的規律 。光照是影響浮遊動物晝夜垂直移動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與浮遊動物的晝夜垂直移動關係不密切。夏季浮遊動物的大型種類肥胖箭蟲(Sagittae?lfiata)、亞強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可以穿越溫躍層的上界而進入表層。浮遊動物晝夜垂直移動的幅度不但與種類的個體大小有關,而且也與水深和種類的習性有關。
它不但隨海區、深度 、水溫 、鹽度 、季節 、天氣、食物及其它理化環境因素而變化,而且也受到了浮遊動物的習性 、個體大小 、年齡 、性別等內在因素的影響。晝夜垂直移動不但有利於浮遊動物的生存 、繁衍和擴大分布範圍,而且能促進海洋中不同層次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改變各水層的理化和生物環境。因此 ,研究浮遊動物的晝夜垂直移動 ,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l】。關於我國海區的浮遊動物及一些生物類群的晝夜垂直移動,一些學者已對西沙、中沙_2、南沙群島海區_3一。j、東海_8。。。J、廈門港 和大亞灣 作過許多研究。三亞灣是位於我國南方的熱帶海灣 ,有關三亞灣的浮遊動物晝夜垂直移動研究尚未見報導 。本文依據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8月 4個季度月在三亞灣海域 B2號測站晝夜連續垂直採集的浮遊動物資料 ,對浮遊動物晝夜垂直移動類型、季節變化以及影響其晝夜垂直變化的。
1998年 11月 24 25日(秋季)、1999年 1月 13 14日(冬季)、1999年 4月 28 29日(春季)和 1999年 8月 28 29日(夏季)在海南三亞灣的 B2站(109。286”E、18。1336”N,水深約 15m)進行了 24h的浮遊動物定點晝夜垂直分層採樣。採樣時間間隔為 4h,共採樣 7次;採樣水層分 O一5、5—1O、1O一15m 3層;採樣網具春季採用淺水 Ⅱ型浮游生物網(網目孔徑 0.166arm),夏、秋、冬季採用淺水 I型浮游生物網(網口內徑 50cm,網長 145cm.網目孔徑 0.505arm),網具均裝有閉鎖裝置。採集的樣品立刻用 5 福馬林溶液固定保存,在實驗室內用體視顯微鏡鑑定計數。為便於比較和分析,各水層的浮遊動物個體數量以相對數量表示 ,即視每一時刻各個水層的浮遊動物密度的總和為 100 。
調查結果
本調查海區浮遊動物總個體數量 的晝夜垂直移動依季節不同而存在一定差異.體現了海區不同生態習性的浮遊動物對時空環境綜合反應的結果。
春季 浮遊動物晝夜垂直移動不顯著,多數時刻密集於中上水層(O~10m),僅在8:3O和 2O:3O時密集層移往下層 (1O一15m),其密度分別 占 39.7 和44.7 ,這主要是優勢類群橈足類、浮游幼蟲和介形類等向下移動的結果。採用淺水 Ⅱ型浮游生物網採樣,網孔較密,採集的浮遊動物個體數量很大,密度最高可達 13122個 ·ITt ;優勢種類多是中小型種類.如簡長腹劍水蚤(Oithonasier聲zP )、長尾基齒哲水蚤(Clausocalanus廠“rf&一tus)、針刺擬哲水蚤 (Paracalanus uleatus)、尖額諧猛水蚤(Euterpinaacutifrons)等,並且採到了大量的浮游幼蟲 .特別是橈足類幼體。
夏季 總數量總體呈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節律(13:00)時採集的下層標本因瓶子破 裂而損失,故該時刻的數 據未統計)。白天浮遊動物主要密集於下層.其中傍晚前在下層 占有較大的比例,下降最為顯著;黃昏後一部分個體向上層移動 ,夜間分布趨於分散.各個水層的數量相對均勻 ;黎明時再次 向上層集中,日出後急速降到下層,晝夜垂直移動較 春季顯著。這種分布變化主要 由優勢類群橈足類和毛顎類的晝夜垂直移動所決定,而浮游幼蟲、有尾類和瑩蝦類起次要作用。
秋季 浮遊動物白天以中下層數量較多 ;傍晚密集層移動到上層 ;夜間與夏季相似 ,分布趨於分散 ,各個水層的數量相對均勻;黎明時密集層降到下層。晝夜垂直移動也大致呈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趨勢 ,但各個水層的數量差別不是很大,表明浮遊動物的晝夜垂直移動不是很顯著。這種變化主要由毛顎類、浮游幼蟲和橈足類的晝夜垂直移動所決定,其它類群的影響較小。
冬季 浮遊動物 集層白天停留於中層,傍晚升至上層,直至日出後才迅速降至下層。晝夜垂直移動也呈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趨勢,但移動的幅度較小,多限於中上層之間移動,下層僅個別時刻出現較多數量(如在上午 o9:3o時占 53 )。這種分布節律與優勢類群橈足類 、毛顎類 、一些營階段性浮游生活動物的浮游幼體和有尾類的晝夜垂直變化較相似。綜上所述 .三亞灣水域浮遊動物總個體數量的晝夜垂直分布依季節 的不 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各有其特點,但它們的變化趨勢均由主要類群橈足類 、毛顎類 、浮游幼蟲 、有尾類和瑩蝦類所決定。橈足類的數量最多,所 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毛顎類和浮游幼蟲 ,它們出現的數量較多,占一定的比例;其餘 2個類群有時也有一定數量出現,起次要作用。這些類群的季節變化和晝夜垂直移動不盡相同,存在一定差異,反映了熱帶開闊型海灣浮遊動物時空分布的多樣性 。三亞灣是熱帶開闊型的淺水海灣 ,浮遊動物總數量的晝夜垂直移動季節變化與亞熱帶半封閉淺水海灣——大亞灣的浮游橈足類十分相似,春季主要密集於上層.而夏季營較為顯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晝夜垂直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