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西政”東漸及本土回應》討論西方政治學知識是如何進入中國,並在晚清學術體系中逐漸清晰化的歷史過程。
《晚清之“西政”東漸及本土回應》是2009年10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青。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晚清之“西政”東漸及本土回應》作者借鑑傳播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從本土知識傳承者和作為接收主體的知識精英階層切入,討論西方政治學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多角度的中外學者的對話,並指出中國現代“政治學”並非簡單地由一個本質化的 “他者”輸入或移植而來,它應該是一場由包括傳教士在內的西方文化傳播者及本土知識精英共同參與其事的複雜的就地知識生產。
作者簡介
孫青,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歷史學專業,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史學博士學位,師從章清教授。2005年起至今任復旦大學歷史系近現代史教研室、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講師。曾於2002—2003年交換留學。赴德國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東亞研究系深造,於2007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青年學人計畫”做訪問研究,並自2008年起至今在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學科史、現代知識轉型研究、現代化問題等。論文及譯作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或問》、《近代中國研究集刊》、《清史譯叢》等期刊。
圖書目錄
序言
引言
一、問題的緣起
二、中國近現代史視野下的“知識轉型研究”
(一)相關領域的研究
(二)“中國近代知識轉型”的研究取向
(三)有關“中國現代政治學興起”的研究
三、“西政”東漸與本土回應——中國現代政治學建立的學科“前史”研究
第一章 晚清中文語境內“西方政治之學”的對應符號——譯名
一、早期西中、中西字/詞典中有關“西方政治之學”的譯名
二、詞典本字下所收屬詞及例句提供的“意群”
(一)政
(二)與“政”相關的一些動詞
(三)動詞“govern”與名詞“government”
(四)“politics”及其衍生詞
(五)例句為“政”提供的上下文語境
三、字典以外中文語境中的對譯符號
第二章 晚清中文世界對“西方政治之學”的界定及其變化
一、從“勒義斯”到“法學”
二、“世務學”和“會學”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學”
第三章 晚清中文語境內“西政”之學的內容載體——譯本
一、1860年後至20世紀初傳教士主持譯印的主要“西政”書籍
二、清末主要西學書目及書目型類書中“西政書籍”的來源
(一)1896年梁啓超《西學書目表》
(二)1899年徐維則《東西學書錄》
(三)19世紀末流行的一些書目型西學類書
三、“凌雜不合之弊”——清末知識分子對傳教士譯“西政”書籍的意見
四、和譯西籍中的“法政”書籍
(一)譯介日本書的藍圖——1898年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
(二)和譯西政書籍漸占主流——《增版東西學書錄》對《東西學書錄》的補充
(三)1903年沈兆禕的《新學書目提要·法制類》
(四)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譯書提要》中的日文譯書
第四章 從《政治經濟學(適合學校教學及參考用)》到《佐治芻言)》-一傳教士譯述對晚清“西政”的形塑一例
一、江南製造局譯印《佐治芻言》及其英文底本
(一)江南製造局譯印《佐治芻言》
(二)《佐治芻言》的白話轉譯本
(三)《佐治芻言》的東亞同源譯本
二、西述中譯的模式與《佐治芻言》之翻譯
(一)述者及譯者
(二)江南製造局的譯書方式
三、從《政治經濟學(適合學校教學及參考用)》到《佐治芻言》及《富強起源》一西述中譯對晚清“西方政治之學”影像的形塑
(一)淡化或湮沒的“社會”概念
(二)“社會”等同於“國
(三)“政府”等同於“國家”,“法律”等同於“國家
(四)法律與自由之關係的淡化
(五)平等與等級觀念
四、譯本的流傳與接受
(一)《佐治芻言》在“西學東漸”格局下的流傳與套用
(二)閱讀
(三)成為論證資源
第五章 “中學”與“西政”——西政東漸的本土回應
一、中國本土知識結構對“西政”的初步回應
二、“舊瓶”難裝“新酒”:中國傳統分類模式在“西政”前的難局
三、“西政”類目的細化
(一)從“地學”、“史學”到“法學”——“時務”、“經濟”框架下的“西政
(二)“西政、西藝”格局下籠統的“西政”分目及細化趨勢
(三)“政學”內容的獨立成類
(四)日本式“新學”體系下的“政治學”分類
第六章 “西政”的影像:晚清本土精英的“西政”觀-
一、“公法學”、“律例學”——早期“綏靖邊陲”視野下的“夷務洋情
二、“學分政藝”下的“西政
三、“和文漢讀”及康有為對“西方政治之學”的創造性解讀
四、一個士紳閱讀視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學:孫寶碹《忘山廬日記》中的“西政
第七章 從“西政”到新“世界學”——政治學本土譜系的初建
一、“西政”的敘述需求-
二、學科分析範疇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對傳統的重新解讀
三、追溯本土的“政學”傳統
四、在本土打造普適性的“政治學
五、學科本土經典系譜的建立
六、學科本土人物系譜的成型
餘論
徵引及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