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晚明
小品文為基本文本,提煉概括出“欲”“閒”“癖”“奇”“生”五大美學觀念,以之為綱,聯繫晚明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狀況,將其生活審美實踐與生活美學觀念結合起來探討,從而勾勒出晚明文人生活美學的基本風貌,並揭示了諸核心觀念之間的歷史淵源和相互關係。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晚明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發展的頂峰期,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精緻的審美生活模式;晚明生活美學的世俗性、物質性、身體性、感官化、娛樂化、都市化,是區別於以往美學觀念的重要特徵,開啟了近代藝術與思想解放的先河,對現代的生活美學也頗有啟迪。基於此,《晚明文人日常生活美學觀念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曾婷婷在晚明小品文裡面發掘出“欲”的內在審美價值,她認為,晚明文人日常生活之“欲”是建立在生命快感基礎之上的,但又不僅僅滿足於感官享樂,而是通往審美。晚明對欲望的重估包含著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在任情放誕的背後,是晚明文人的精神掙扎與自我意識的覺醒。在欲望和審美之間,身體是中介。晚明小品文所展示的對身體感官經驗的迷戀是對宋明理學道統的反叛,通過尊重人的自然本能,凸顯人的生命價值,將“體舒神怡”合併為一個完整的審美體驗,將感性慾望作審美提升。曾婷婷對晚明小品文中記載的文人“癖好”的美學討論也有新意。她指出:在西方,審美是智慧,是超越,而“癖”作為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投入與耽溺,在西方美學史上是沒有地位與價值的,通常被視作生理或心理的“畸變”;即使其中包含審美成分,也是一種病態的審美。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對“癖”的寬容,是出於對生命的深刻體驗與理解。而到了晚明,追求“癖”的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竟成為風標時尚。這裡面有社會政治和理學道德觀念壓抑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卻是由晚明物質文化和都巿生活的條件催生的新的“物—我”關係。“癖”之所以可以作為新的美學觀念,指的正是物與我之間的關係。“癖”的主體是否發自天性,悟自本心,真正與物相投契、相感發,也是“癖”能否成為審美活動的重要指標。她寫道:“晚明文人對物質世界的深入了解,不僅在於回到大量的文獻中去搜尋前人對名物世界的觀察與領悟,依‘細究物名’‘了解物性’‘辨明物用’等幾個角度,建立起一個紙上認知的名物世界,還經由自己的親身體驗與實踐,建立起獨特的美感經驗,以獲得對物質世界細膩的辨知與領悟。”“‘癖’一方面反映出一種反抗社會世俗價值的意圖,另一方面則顯示一種以‘癖’來寄託、承載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透過‘癖’讓生命超拔於世俗世界之上,以‘癖’來創構一個理想世界,進入新的人生境界。有所癖好者,對物的全情投入,正是離棄世俗世界,進入特殊生命理想境界的入口。”
該書指出,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審美能力尤其是感官能力和審美技巧高度發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各具個性的生活美學樣態,審美客體達到了高度的形式化與精緻化。他們注重生活美學意境的營建,審美主體與審美環境融合為一,自我身心得以安頓。晚明文人生活美學的總體格調是閒適的,與晚明盛行的閒適小品交相輝映;審美方式則是全身心體驗式的,追求情感的完全投入,與物相交融;審美目標是感官的享樂,身心的愉悅,以至生命的養護,而缺少了崇高深刻的美學理想。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審美關注的是個體當下的情感價值,審美情感日益纖細,格局卻日益狹窄,對時局無能為力、手無寸鐵的秀才們只能在藝術生活里尋求情感寄託,以此麻痹自己,因此,晚明是一個英雄缺席的時代。晚明文人的生活是物質化、世俗化的,對物的依賴遠遠高於其他時代,而晚明絢爛的物質文化為文人的閒情逸緻提供了賞玩的條件。奢靡成風,苛求精雅,沉溺享樂,在成就了高度精緻的生活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後果。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曾婷婷,女,中山大學文藝學博士,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會理事。研究領域為生活美學、文藝美學、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