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陝蒙接壤區煤炭基地引導型生態修復理論與關鍵技術》是由中國礦業大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卞正富、雷少剛、楊永均、賀安民、鞠金峰、郭洋楠、楊德軍、熊集兵、程偉、劉英、黃繼磊、劉豐、王維忠、張紹良、劉輝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陝蒙接壤區煤炭基地引導型生態修復理論與關鍵技術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卞正富、雷少剛、楊永均、賀安民、鞠金峰、郭洋楠、楊德軍、熊集兵、程偉、劉英、黃繼磊、劉豐、王維忠、張紹良、劉輝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210056 |
成果名稱 | 晉陝蒙接壤區煤炭基地引導型生態修復理論與關鍵技術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礦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 | 卞正富、雷少剛、楊永均、賀安民、鞠金峰、郭洋楠、楊德軍、熊集兵、程偉、劉英、黃繼磊、劉豐、王維忠、張紹良、劉輝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5-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7-12-01 |
主題詞 | 煤炭開採、生態修復、半乾旱礦區、環境保護 |
成果摘要
晉陝蒙接壤區域生態脆弱、開採強度大,該區域的煤炭產量超過全國的70%,生態擾動機制不清、合理修復程度缺乏判別標準、人工與自然生態修復措施難協同等科技難題制約了當地的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 項目創立了礦山生態系統恢復力理論體系,揭示了採礦擾動下生態系統自修復特徵和機理,為生態修復的問題診斷、目標識別和系統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構建了生態修復問題診斷技術體系,揭示了岩層移動-地表沉陷-生境擾動-植被損傷-生態影響5大關聯過程,解決了煤炭基地生態擾動機制複雜和監測難題。研發了生態修複目標識別關鍵技術,構建了半乾旱礦山生態閾值體系,為引導型生態修復提供了判別標準。開發了煤炭基地生態系統源頭減損修復與采後引導型生態自修復系列技術,解決了生態系統自然和人工修復協同難題。 通過理論與技術研究,該項目創立了引導型生態修復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立足於生態系統固有的自修復能力,通過系統診斷,揭示採礦擾動與生態恢復機制,探明關鍵生態閾值,科學實施干預措施,促進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到自維持狀態,降低了修復成本。該技術獲相關授權發明專利12項,在神東、烏海、準格爾等煤炭基地開展了推廣套用。,晉陝蒙接壤區域生態脆弱、開採強度大,該區域的煤炭產量超過全國的70%,生態擾動機制不清、合理修復程度缺乏判別標準、人工與自然生態修復措施難協同等科技難題制約了當地的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 項目創立了礦山生態系統恢復力理論體系,揭示了採礦擾動下生態系統自修復特徵和機理,為生態修復的問題診斷、目標識別和系統修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構建了生態修復問題診斷技術體系,揭示了岩層移動-地表沉陷-生境擾動-植被損傷-生態影響5大關聯過程,解決了煤炭基地生態擾動機制複雜和監測難題。研發了生態修複目標識別關鍵技術,構建了半乾旱礦山生態閾值體系,為引導型生態修復提供了判別標準。開發了煤炭基地生態系統源頭減損修復與采後引導型生態自修復系列技術,解決了生態系統自然和人工修復協同難題。 通過理論與技術研究,該項目創立了引導型生態修復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立足於生態系統固有的自修復能力,通過系統診斷,揭示採礦擾動與生態恢復機制,探明關鍵生態閾值,科學實施干預措施,促進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到自維持狀態,降低了修復成本。該技術獲相關授權發明專利12項,在神東、烏海、準格爾等煤炭基地開展了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