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八大民系之一,通稱“晉人”,別稱“老西兒”,通用語言為晉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第22大語言),人口6305萬以上(《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廣泛分布於山西(除汾河下游地區)、陝北、河套以及太行山東麓和南麓的毗鄰地區。
因大部分分布於山西省和舊綏遠省境內,並且歷史上的“晉綏軍”、“晉綏邊區”、“晉綏解放區”等稱呼為大眾所知,故而習慣上稱為“晉綏民系”。
晉綏民系分布區域與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的并州刺史部(含朔方刺史部)政區高度吻合,更早亦與戰國時代的趙國轄境高度吻合,因此民系祖承先秦時的趙人及古并州-朔方民系——相對當代其他漢族民系,其歷史要久遠得多。
晉綏民系有一些獨有的習俗,如“圓鎖”、“逢九”、“隆旺火”等,飲食以麵食為主,麵食種類繁多,部分地區還以食醋著稱,有人認為民系的別稱“老西兒”便來自“老醯兒”(即“食醋者”),晉綏民系能歌善舞,山西山曲兒、陝北信天游、綏遠爬山調均著稱於世,北部地區流行二人台(以晉綏民歌為基礎的劇種),全域則通行由古山陝梆子發展而來的晉劇(包括晉劇、雁劇、上黨梆子、口梆子、懷梆子等)。
歷史上晉商(舊稱“西商”、“西幫”)曾為中國最重要的商幫之一,壟斷著歐亞大陸中東部的貿易,形成無數巨商大賈,然而隨著清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以及蒙俄時局的變化而迅速走向了沒落。
民系主要分布城市有太原、歸綏(呼和浩特)、張家口、大同、包頭、邯鄲、焦作、延安、榆林、鄂爾多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綏民系
- 外文名:Jinese,Jin,Jin People
- 人口:6305萬
- 分布:山西大部,陝北,蒙西,冀西、豫北
- 語言:晉語
- 民系認同:關公
- 代表人物:趙武靈王、閻錫山
- 名山大川:太行、陰山、黃河、汾河
- 歷史傳承:趙國、并州
- 文化符號:晉商、晉劇、信天游、醋、麵食
漢代以後,除趙國都城邯鄲以及被趙國吞併的中山國外,昔日的趙國領地均處於漢代十二刺史部之一的“并州”境內。并州轄有九郡:太原郡(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轄今山西省中部)、上黨郡(治今山西省長子縣,轄今山西東南部部分地區)、西河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轄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部、山西省西部、陝西省東北部)、雁門郡(治今山西省右玉縣,轄今山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雲中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轄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山西省西北部)、五原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朔方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轄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定襄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由雲中郡分出,轄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與今山西省朔州市交界一帶)、上郡(治今陝西省榆林市,轄今陝西省北部),另外代郡(治今河北省蔚縣,轄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也曾屬於并州,這十郡基本上就是現代的晉語區(邯鄲-新鄉片除外)。
從戰國時期的趙國到漢代的并州共有七百餘年,這一地域北有陰山,南有中條、王屋、霍山,東有太行,西有賀蘭,處於一個非常封閉的地理環境之中,漫長的歲月使這一區域產生了相同的文化和語言(對此《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方言》等都有詳盡的記載),故而西漢末年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所說的“趙、魏之西北方言”(或簡稱之為“趙語”)即為現代晉語的祖語。王臨惠先生在其《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一書中指出古晉語源出於山西省西南部的晉國發祥地,而其北出霍山、占領的大片戎狄土地最終在“三家分晉”後歸屬於趙國,從而融合戎狄土著發展出了新的不同於古晉語的語言——趙語,這就是晉綏民系最初形成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