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布袋木偶戲

晉江布袋木偶戲

晉江布袋木偶戲又稱南派布袋戲,是福建省晉江市一帶的地方傳統戲劇。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江布袋木偶戲
  • 分類:戲劇
  • 地區:福建省晉江市
歷史,戲劇特色,現狀,

歷史

最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地方民間傳說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並傳至台灣,同時出現了李克茶等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建國前夕,由於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派布袋戲獲得了新生。20世紀50年代,晉江等縣組織挖掘記錄了200多個布袋戲劇目和音樂曲牌。新時期以來,南派布袋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承載體為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建團50多年來,多次進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並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譽。劇目《白龍公主》、《五里長虹》獲得文化部嘉獎和第九屆文華獎。

戲劇特色

以晉江布袋木偶戲為代表的南派布袋戲,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每個行當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細,如生角基本動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個縫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針、針插襟前、抽線、咬線、線尾搓尖、對針穿線、打結、口齒彈線、發上滑線、縫衣抽線等11個動作;表演修書蓋章,從取印開始,再看印,去印髒、蓋印油、呼印、下印,最後疊手壓印,細緻入微,一絲不苟。南派布袋戲演員,人人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全面掌握各種行當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晉江布袋木偶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生旦戲、武打戲、宮廷戲、審案戲、連本戲和折子戲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傳統劇目,其中有些劇目如《玉真行》等劇是從梨園戲移植過來的。南派布袋戲對各種類型的劇目都有過硬的工夫,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絲絲入扣,點點帶情,是觀眾、行家公認的看家本領。  晉江布袋木偶戲的音樂是南管音樂系統,其中有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更多的是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傳統唱腔曲牌近百首,場景音樂用十音譜伴奏居多。音樂的基調清脆幽雅,悅耳動聽。樂器有嗩吶、三弦、二弦,有時也用琵琶和洞簫。打擊樂以獨特的南鼓(壓腳鼓)、鉦鑼、草鑼為主,還有通鼓、花鼓、大鑼、小鑼、響盞等。  此外,南派布袋戲的服裝、道具也有特定的風格,早年的布袋戲所使用的行頭都有固定的加工點,如江加定的木偶頭、安鮑的服裝、鳳冕齋的金魁頭戴、阿林的刀掄劍戟等。

現狀

南派布袋戲具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特點,地域文化特徵明顯。其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腳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但由於受到當前商品經濟的影響,這一種地方傳統的藝術形式遭到不斷衝擊,如不加以保護,將面臨消亡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