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遊擊戰

晉南遊擊戰又稱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全面出擊的大規模戰役。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總部出動一百多個團的兵力,在華北地區向日軍占領的 交通線及沿線兩側據點發動攻擊,並配合各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作戰。在連續3個多月的作戰中,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共殲滅日、偽軍46000多人,攻克日偽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使華北日軍交通一時處於癱瘓。

此役嚴重打擊了日軍,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的鬥志,提高了八路軍的軍威,對於克服國民黨頑固派 投降危險和爭取時局好轉具有重要意義。但也過早地在敵人面前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此 後華北敵後抗日戰爭進入了更為艱苦的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南遊擊戰
  • 別名:百團大戰
  • 類型:游擊戰
  • 發生時間 :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歷史背景,戰前部署,戰爭經過,戰役結果,歷史評價,後世紀念,紀念碑,紀念館,

歷史背景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下轄——五、一二。、一二九3個師,隨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9年10月,八路軍總部搬到山西武鄉縣東部山區王家峪。
1939年冬以來,日軍推行“囚籠政策”,企圖以鐵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圍困根據地。正太鐵路是日軍“囚籠政策”的重要支柱。日軍在正太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樑、隧道附近,築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守備,經常派裝甲車巡邏。鐵路兩側 10 至 15 公里的要點,還築有一線外圍據點。日軍妄稱正太路沿線是“不可接近”的地區。為此,八路軍總部積極醞釀打擊正太路的作戰,以打破日軍的封鎖、打通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繫,同時切點山西日軍的運輸補給線。正面戰場的不利形勢極大地推動了戰役實施。國民黨政府內部自棗宜會戰中宜昌失守後,由於國內國際各種不利形勢的影響,抗戰意志空前低落,出現嚴重的妥協投降危機。

戰前部署

中國戰局的發展和華北敵後抗日戰場的嚴重敵情,引起朱德、彭德懷和左權的極大焦慮。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政府的妥協危險,爭取華北時局的好轉,朱德、彭德懷於1940年2月7日告誡八路軍各部指揮員:“敵人的築路行動有戰略上和戰術上的重大意義,絲毫不能忽視,要提醒大家從總體上來認識和對付敵人的陰謀。”從此,一個大規模的以交通破襲戰為重點的進攻戰役,開始醞釀。
與此同時,朱德、彭德懷要求八路軍各部隊,要詳細偵察日軍築路的起止地點、方法和沿路設施及兵力部署等,並從4月10日起,發動一次對日軍交通線的總破襲戰。但由於需分兵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反共摩擦,因而各部分散出擊,未能形成統一的戰役。1940年4月中旬,朱德奉命離開山西王家峪八路軍總部,經洛陽、西安等地,於5月下旬返回延安。這樣,八路軍前線指揮的重擔,就落到了彭德懷的肩上。但八路軍總部發出的命令和指示一般仍由朱德領銜,與彭德懷、左權共同簽發或下達。4月底,左權受彭德懷之託,來到山西黎城縣譚村第一二九師師部,與劉伯承、鄧小平和尚在此的聶榮臻等,集中討論了華北敵後形勢,分析了敵情,研究了對策。大家一致認為:橫貫在晉察冀和晉冀豫“兩區間的正太路是日軍控制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脈,也是阻隔兩區聯繫的重大障礙。要是切斷正太路,既可使日軍在山西的運輸補給失去可靠的保障,又有利於兩區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互相支持和幫助。
經過幾個月對敵情的觀察和深入思考,大規模破襲正太鐵路的決心日漸形成。彭德懷認為:日偽軍深入根據地後,普遍築碉堡,兵力分散,反而形成敵後的敵後。主要是交通線空虛,守備薄弱,這是一個有利的戰機。
7月中旬,八路軍總部召開軍事會議,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出席,正式決定:發起破襲正太鐵路戰役,切斷日軍由平漢鐵路通往山西的運輸補給,並逐步將太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7月22日清晨,由朱德、彭德懷和左權簽發的破襲正太鐵路《戰役預備命令》,通過無線電波,傳給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並上報中共中央軍委。
8月8日,朱德、彭德懷和左權,向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發出了《戰役行動命令》,作出了戰役部署。《戰役行動命令》還規定:“上列各集團及總部特務團統由總部直接指揮之。”同時,“限8月20日開始戰鬥”。

戰爭經過

8月20日,戰役正式打響。
在戰役的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便以正太路為重點,發動交通破襲戰,以破壞敵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8月20日夜,參戰部隊與游擊隊、民兵同時發起進攻,敵軍癢不及防,損失慘重。正太、同蒲、平漢等鐵路交通線均被擊破,許多車站和據點都被八路軍攻占。日軍在華北重要的燃料基地井險煤礦也被破壞。
在戰役的第二階段(9月20日至10月5日),八路軍繼續襲擊交通線兩側的敵人,深入摧毀根據地內的敵軍據點並發動了來靈、榆遼戰役,在殲滅了大量日軍、偽軍的同時,截斷了多處交通線
在戰役的第三階段(10月6日至12月5日),為了抵禦日軍在根據地瘋狂的報復性“掃蕩”,八路軍展開了反“掃蕩”作戰。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命令,華北軍民隨即進入反“掃蕩”作戰狀態。第129師主力在山西新軍的配合之下擊退了在太行與太岳根據地“掃蕩”的日軍。第120師則粉碎了兩萬餘日軍對晉西北的入侵。

戰役結果

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總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樑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歷史評價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百團大戰是在中國抗戰處於困難、妥協投降空氣甚濃的時候取得重大勝利的,具有重大的軍事和政治意義。它鉗制了大批在華日軍,1941年初,日軍又將第17師、第33師由華中調往華北,從而進一步減輕了華中正面戰場的壓力;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百團大戰的捷報傳開之後,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報社電台相繼發表社論、社評,各地紛紛舉行祝捷會、慶功會,群情振奮,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遏制了妥協投降的暗流,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揭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等謊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希望所在。歷時5個多月的百團大戰,是全面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百團大戰的勝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書寫了輝煌一頁,可謂光耀千秋。

後世紀念

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碑位於陽泉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獅腦山主峰,建於1985年,由主碑、副碑、大型圓雕、題字碑、烽火台及“長城”組成,共占地25畝。紀念館分上、下兩個展廳,展覽分“驚世壯舉,輝煌戰果”、“英雄史詩,宏偉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紀念百團大戰的書畫四大部分,以100多幅珍貴照片、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百團大戰的英雄業績。 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正面鐫刻著彭真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為徐向前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建築群周圍,還修築了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鐘亭、蘑菇亭,並種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峰,更加美麗壯觀。

紀念館

百團大戰紀念館,是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紀念館。1997年7月,百團大戰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成為國家、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建築面積3232平方米,展陳面積250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470幅,實物2000多個,雕塑、景觀10餘個。館內分為上、下兩層,展覽共分序廳、“號角吹響”“運籌帷幄 戰略布陣”“百團出擊 破襲交通”“乘勝追擊 攻堅據點”“英勇合擊 反敵‘掃蕩’”“輝煌戰績 永載史冊”、尾廳8個部分,全面展示了百團大戰的光輝歷史。
作為陽泉的一張紅色名片,百團大戰紀念館自建館以來,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陽泉市廉政教育基地”“陽泉市黨性教育基地”,是全省乃至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
2021年4月21日,百團大戰紀念館經過改陳布展正式對外開放。同年7月1日,百團大戰紀念碑、百團大戰紀念館、培訓基地等納入市委黨史研究室管理,並設立百團大戰研究中心。修整一新的百團大戰紀念館總計展陳文字5.5萬字、圖片展板402張、文字展板161張、文物228件。館內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展覽分“號角吹響”“運籌帷幄戰略布陣”“百團出擊破襲交通”“乘勝追擊攻堅據點”“英雄合擊反敵掃蕩”“輝煌戰績永載史冊”“開創未來”等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