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組

《西南地區區域地層表·雲南省分冊》編寫組197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雲南昭通縣城西南的後海子及沙壩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通組
  • 命名時間:1978年
  • 命名地點:雲南昭通縣城西南的後海子
  • 時代:上新世
沿革,特徵,

沿革

命名的昭通組系指一套含昭通劍齒象的褐煤沉積,時代為上新世。1961年,周明鎮認為此套煤層可能比開遠小龍潭化石層位稍高,或與元謀沙溝的化石層位相當。不久,他與翟人傑(1962)將它置於早更新世,認為在層位上可與元謀動物群的層位及緬甸的“上伊位瓦底層”對比。1978年張玉萍等依照《西南地區區域地層表·雲南省分冊》初稿稱這套地層為拖布卡組。同年正式發表的《西南地區區域地層表·雲南省分冊》中已將它更名為昭通組,並認為曲靖的茨營組以及湯丹之拖布卡組與它同屬一個時代。然而,時墨莊等(1981)、雲南地礦局(1991)以及宗冠福(1992)等均認為昭通組應置於上新世。

特徵

主要由灰色粘土和褐煤組成。按岩性和煤層特點可分為三段:上部主要為粘土和砂質粘土,不含煤層;中部主要為褐煤及少量粘土夾層;下部主要為粘土,夾薄煤及炭質粘土,底部有礫岩。其下與三疊系,上與第四紀早更新世砂礫岩均呈不整合接觸。在昭通、東川一帶厚60~350m。為一套湖沼相沉積;在褐煤層中,富含哺乳類、孢粉以及腹足類化石。哺乳動物計有Sinocastor zhaotungensis、Tapirus yunnanensis、Stegolophodon zhaotungensis、Stegodon sp.、Zygolophodon sp.、Chilotherium sp.和Metacervulus sp.等11種。它可與雲南省沙溝組、茨營組和羊邑組對比。本組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東北昭通地區,在魯甸、宜長及大關等地區也有出露,是雲南省重要的褐煤賦存層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