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作家群

昭通作家群是一個以地域來命名的文學作者群體,他們文學創作的相對豐收與他們文學發生地經濟的相對落後,構成了一個奇特的反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昭通文學現象。在全國被中國作協認定的4個創作群體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市級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關於昭通作家群,最簡明扼要的說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寫作者,主要包括兩部分人:一是至今還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經離開昭通來到昆明後繼續寫作的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通作家群
  • 昭通作家群:一個以地域來命名的文學作者群體
  • 構成了:一個奇特的反差
  • 是人們常說:的昭通文學現象
基本概念,薰陶,雛形,崛起,標誌,走向領獎台,

基本概念

這個群體三個層次的作家:第一個層次是奠基者,這批人有蔣仲文、曾令雲、鄒長銘、甄朝彬、朱冬才、陳孝寧、夏天敏等,他們作品的共同點是極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雖然蔣仲文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有一點現代主義的因素,但骨子裡的東西仍然是昭通本質文化精神的體現。第二部分的作家經歷了出去——歸來——再出去的人生旅途。如黃玲、潘靈、雷平陽、付澤剛、胡性能、張仲全、劉廣雄等。當然這部分作家中雷平陽和張仲全沒有“歸來”的經歷,但他們的創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這批作家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創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個創作背景要體現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觀,他的敘述是昭通式的敘述。

薰陶

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學”
位於滇東北的昭通歷史悠久,早在1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門戶。歷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賈雲集,成為“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雲貴川三省的物資集散地。境內烏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為我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衝,為西南地區的開發和繁榮起過重要作用。“朱提”一名最早出現於西漢,系彝語地名音譯,是昭通古時稱謂。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詔大理文化,為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從公元前135年設縣至公元630年設定通州,其間雖有郡縣建制變化,但“朱提”之名未變,共存在760多年歷史。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朱提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朱提銀”在全國的深遠影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諸多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代表“雲南多元文化的縮影”的朱提文化。產於朱提山的“朱提銀”唐朝以來成為白銀的代名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贈崔官立之》詩中有“我有雙飲盞,其銀出朱提”的句子,在明清提到“朱提銀”的筆記小說更是比比皆是。據《華陽國志》載:朱提郡“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士人,為寧州冠冕”。朱提學子外出遊學,取長補短,漢文化典籍及典儀、禮俗、服飾及生活習俗的浸染,使之呈現多元的民族文化內涵。民國時期的昭通一度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
昭通是1935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軍長征途經的地方,黨中央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儘管後來由於交通閉塞和地域條件限制等原因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但也使昭通成了雲南中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崇尚讀書、崇尚文化的傳統也在這裡一脈相承。杜宇傳播先進的農耕文明演繹出“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千古絕唱,滇中瑰寶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融佛儒道三教為一體的威信觀斗山石雕群被稱為“天下絕”。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為昭通文化產業的開發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和潛力,也是昭通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昭通這塊土地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崛起作家群,形成文學現象,被人們譽為“雲南當代文學的重鎮”不是偶然的,是昭通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的閃現,是昭通的作家們弘揚傳統、開拓創新的結果,也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堅持發展先進文化、發展文化產業、重視文學創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雛形

昭通師專與“昭通作家群”
文學是人類精神世界中最豐富、最絢麗、最變幻不居的風景,每一個時代都需要能夠體現民族風貌、振奮民族精神的文學。在昭通這塊熱土上,磅礴烏蒙的群山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學。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昭通文學主體,主要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詩詞。從有正式記載的魏晉時期的《行人歌》到民國期間湧現出的魏定一、謝文翹、肖瑞麟、鄧子琴、張希魯等一批著名學者創作的詩作。1949年到70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昭通的文學創作一直處於“散兵游勇”狀態,在《詩刊》《解放軍文藝》《邊疆文藝》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過文學作品的僅有淡墨、鄒長銘、麥芒、廖天雲、賈書偉、向吉星、李興祿、李厚昌、楊忠倫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他們大多是自學成為當地的“作家”的,由於時代的局限,這個時期昭通人發表的作品不多,佳作也很少,但帶動了不少文學愛好者。
進入80年代後,隨著傅澤剛、李騫、潘靈、胡性能、雷平陽、陳衍強、張仲全、楊昭創辦昭通詩人協會,夏天敏、宋家宏、傅澤剛、蔣仲文、鐵雲峰創辦荒原詩社,鐵雲峰、陳劍寧、曹先林創辦山之聲文學社;隨著他們創辦的《荒原》詩報、《山之聲》文學報、《大家》詩報、《山里人》詩歌雜誌在雲南文壇產生一定影響,使昭通詩歌創作極為活躍,省內外報刊頻頻發表昭通詩人作品,激發了不少年輕人特別是大中專學生的文學夢。“昭通作家群”雛形的形成與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的昭通師專活躍的校園文化密不可分。昭通師專的教師除致力於教學、科研外,還創作發表過不少文學作品,對昭通師專乃至昭通地區的文學活動起到積極的參與示範作用。昭通師專雲集了曾令雲、陳孝寧、楊家柱、周天忠、宋家宏、黃玲、胡性能、傅澤剛、李騫、楊昭、呂崇齡、吳開有、劉廉昌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學者,其中大部分曾任教中文系。“野草”、“茂林”、“拓荒”、“秋雁”、“紅湖”、“星火”、“家園”、“南星”文學社等十餘個學生社團活躍在校園裡,張廣森主編的《野草》、劉虎林主編的《茂林》、莊曉光主編的《靈光報》、艾自由主編的《師苑》、陳永華主編的《守望者》、何昌府主編的《自留地》、陸開宏主編的《拓荒》、范雪主編的《耕耘》成為昭通師專生生不息的獨特風景,在雲南省大中專院校中很有名氣,其中1995年創刊的《守望者》還躋身“全國百佳民間文學報刊”之列。
這一時期昭通逐漸形成了一股“文學熱潮”。昭通報社、昭通電視台、昭通人民廣播電台和各縣編輯的縣報、縣台等主流媒體辦的文藝欄目各有特色。《昭通報》副刊“硯池”欄目1996年獲中國地市報名欄目創辦獎,李雲飛獲優秀編輯獎。許多學校、工廠、單位都辦有報紙或雜誌,作者從學生、工人、幹部到農民,各種層次都有,真可謂“全民創作”。正是在這種“全民”喜歡文學、喜愛創作的良好氛圍中,昭通迎來了報刊雜誌發展史的黃金時代,有近80種報刊雜誌活躍於昭通文學愛好者之間,成為他們煮酒論文學的沃土。除昭通師專校園內興起活躍的文學社團和辦刊熱潮外,遙相呼應的還有楊力主編的《千頃池》,蔣仲文主編的《昭通小戲報》,艾焱主編的《南星文學》,尹默、沈沉主編的《星星河》《荒火》,尹馬主編的《騎手》,王軍主編的《紅楓》,趙高虎主編的《茶花林》,杜美主編的《烏蒙青年報》,阮殿文主編的《紅土地》,李興德主編的《起點》,朱冬才主編的《綏江民眾文藝》,劉光華主編的《毛紡織廠報》,胡朝芳主編的《昭通菸草報》,劉成俊主編的《雲天化報》,劉家壽主編的《水富文藝》,李盛江主編的《新紮西》,孫凱主編的《麻園水泥報》,艾自由主編的《舊城通訊》,呂翼主編的《灑漁河》、《鄉村教育》,沈洋主編的《山風》,劉興德主編的《山味》,王昭榮主編的《方寸天地》,范雪主編的《春潮》等一大批報刊。這些報刊雜誌,不論是文聯、大中專院校、中國小校、文學社主辦,還是機關單位、企業、鄉鎮主辦,大多是自籌資金、免費贈閱,刊登了不少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學作品,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學愛好者。
時任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文學院院長的黃堯在“雲南省昭通作家創作研討會”上感慨地說,昭通市大中專院校連同高中在校學生,為數不多,但卻有數十個上百個自發的文學社團,學生們將可供他們生活的飯票收起來辦自己的詩刊和小報,此情景在全國十分罕見而在此地卻十分常見。“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成為昭通市的一張靚麗名片。而昭通師專無疑是誕生“昭通作家群”的主陣地,是管窺“昭通文學現象”最突出的視窗,一批昭通作家在昭通師專的校園裡成長起來。昭通師專的文學社團活動,師專同仁在創作、理論方面所起的示範促進作用,譜寫了昭通文學交響曲的動人樂章。從昭通師專走向文壇的知名作家及文學新秀至少可以列出上百人的一大串名單,占了“昭通作家群”的半壁江山。

崛起

昭通文學現象
昭通作家在近似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被近似的甚至同一地域的文化打上烙印。他們通過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緊密的群體。昭通作家以地域性文學群體方式出現,為這一地區帶來時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響力。作為一個以地域來命名的文學作者群體,“昭通作家群”主要指的是現在在昆明和昭通兩地的一群昭通籍的文學寫作者,他們文學創作的相對豐收與他們文學發生地經濟的相對落後,構成了一個奇特的反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昭通文學現象”。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逐步崛起並形成了一個默默耕耘、勤奮創作的作家群體,他們植根於昭通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堅持不懈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並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昭通作家近年來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當代》《十月》《鐘山》《詩刊》《星星》《大家》《解放軍文藝》《散文》《啄木鳥》《文學評論》等數十種全國性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數百萬字,並有多篇作品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詩選刊》《名作欣賞》《作品與爭鳴》等全國著名選刊多次轉載,產生了如《好大一對羊》等大批創作題材和手法多元化、關注弱勢群體、具有強烈憂患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藝術精品,出版了100多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個人作品專集,一些作品榮獲了魯迅文學獎、駿馬文學獎、中國戲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當代文學獎、金盾文學獎、梁斌文學獎、路遙青年文學獎、雲南省政府文學獎、雲南雜文獎、邊疆文學獎、滇池文學獎等多種獎項,一些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湧現出了曾令雲、夏天敏、雷平陽、樊忠慰、夏吟、劉廣雄、李騫、宋家宏、潘靈、黃玲、陳衍強、楊昭、蔣仲文、麥芒、鄒長銘、賈薇、呂翼、劉平勇、黃代本、張紹九等一批不斷在國家級大型純文學刊物發表作品,在全國產生影響的作家詩人評論家,引領了一大批昭通本土文學愛好者,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昭通文學現象”,引起了國內文學界的強烈關注。 昭通出作家,這在雲南文學界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進入21世紀初的昭通文學是幸運的,也是輝煌的。兩次高規格的研討會標誌著“昭通作家群”的崛起,隨後“昭通文學現象”很快成為中國文壇和評論界探討和解析的文學熱點。
2002年的冬天對昭通作家來說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冬天。10月13日至21日,由雲南省作家協會、雲南人民出版社和昭通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會”分別在昭通和昆明兩地舉行,對昭通這樣一個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文學現象和作家群進行專門的研討,這在雲南省的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次研討會的不僅有雲南省的各級領導和知名作家、評論家,還有來自《人民日報》《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十月》《當代》等全國名牌報刊雜誌的編輯家們。
他們說,昭通文學現象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現象,在昭通作家的作品中,飽含著對文學純潔性和神聖性的嚮往和維護,同時這種現象也展示了一種成功的充滿活力的文學生產方式,有數以千計的文學愛好者以文字激活心靈,在文學潮起潮落的20多年時間裡,拒絕時尚化的誘惑,堅持挖掘本土文化的積澱,堅持為現實為人民歌詠吟唱,這種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用熱血和苦難譜寫的歷史,往往更能震古爍今,昭通的山水蘊藏著豐厚的文學礦藏,昭通作家的作品不僅在雲南文壇,也在全國文壇引起關注。他們用赤子之心擁抱時代,擁抱生活,把脈管里真實的血蒸發奉獻給讀者,用自己的作品捍衛和守護著文學的品格和自尊。”這是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著名作家李存葆為祝賀這次研討會召開發來的賀信,他給予了昭通作家們名符其實的肯定。黃堯始終關注和關心著“昭通作家群”的成長,他認為“昭通文學現象”的形成,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但它是與昭通雄渾深厚、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薰染,與一批又一批的昭通作家們頑強拼搏、相互勉勵、堅韌不拔的創新精神,與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昭通文學現象就是在一個地區“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現象,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種“文學表述方式”。
由於2002年10月下旬至12月《雲南日報》以《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會舉行》,《共鑄明天的輝煌——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會側記》為題進行系列報導,《人民日報》以《“我對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會側記》為題,《瞭望》以《文壇崛起昭通作家群》為題,《民族文學》以《“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論會”在昭通、昆明兩地舉行》為題紛紛予以宣傳報導,很快“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兩個詞就走出雲南風靡中國文壇,並在不同場合被各界人士津津有味地談論。
2004年“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再次引人注目地進入人們的視野,一些與昭通有關的、由官方組織的大型宣傳活動主要就是以昭通作家為核心來展開的。有資料顯示,自2002年昭通文學現象及作家群研討會召開以來,昭通作家已在《人民文學》《當代》《十月》《詩刊》《大家》《散文》等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作品數百篇,出版小說、散文、詩歌、傳記文學、文學評論集21部,有的作品還拍成了電影或電視劇,在全國刊物發表的作品占了雲南省作家所發表作品的70%左右,夏天敏、宋家宏、雷平陽、樊忠慰等頻頻獲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進一步繁榮雲南文學創作、開創雲南文學創作新局面,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聯和昭通市委邀請全國著名作家赴雲南訪問指導工作,對雲南省文學創作事業進行一次大檢閱。11月28日至12月1日,“雲南省昭通作家創作研討會”在昭通隆重召開,丹增、晏友瓊等雲南省委分管領導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蔣子龍、張平,著名作家張勝友、白樺、賈平凹、白描以及昭通籍在昆部分作家與昭通市本土作家歡聚一堂,共同探討昭通文學發展大計。
會上,丹增在講話中全面回顧了解放以來雲南省文藝創作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真分析了昭通文學現象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特點,高度讚揚“昭通文學是雲南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昭通作家群是雲南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同時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去,把雲南經濟、政治、文化領域中的火熱生活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創作出更多內容健康、具有藝術魅力、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陳建功等著名作家高度評價了雲南省、昭通市各級黨委、政府對“昭通作家群”的關愛扶持和充分尊重文學藝術規律的博大胸懷與遠見卓識,充分肯定了昭通作家態度嚴肅、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的文學精神以及昭通文學創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他們還以文學大家的思想和眼光對昭通的文學創作進行了嚴肅、嚴謹的點評,為昭通作家指點迷津,使參加研討會的全體人員大受裨益。由於中國作家協會7位重量級作家齊聚昭通為昭通文學創作認真“把脈”,解讀“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此舉在中國文壇實屬罕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再度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文壇的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這是昭通文學史上的空前盛事,對昭通文學創作活動具有里程碑意義。

標誌

《崛起的昭通作家群》《好大一對羊》
2004年夏天,一套禮品精裝本昭通文學藝術系列叢書《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叢書從昭通作家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省級以上文學報刊雜誌公開發表的300多萬字作品中精選175萬字編輯而成,分小說卷(上、下)、散文卷、詩歌卷共四冊,收錄100多名昭通作家的作品。叢書為我們展現的“昭通作家群”,無論是文壇宿將,還是年輕新秀,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都經歷過一番艱苦跋涉,一番奮力拚搏。它的出版發行是對“昭通作家群”長期深入生活、埋頭苦幹、勤奮讀書、筆耕不輟創作成果的一次回顧、總結和檢閱,充分展示了昭通文學的創作實力,體現了昭通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正如丹增在《序言》中所言:“近百名作家作者的煌煌300多萬字作品,在滇東北的這塊土地上呈現出來,讓人驚訝,實在蔚為大觀。這些作品,是昭通作家的心血凝結,同時也是雲南文學的可喜成績……”2004年9月中旬由昭通市委、市政府在雲南省科技館舉行的“文化昭通”昆明系列活動中,開展首日將《崛起的昭通作家群》作為禮品贈送來賓,實實在在在昆明颳起了一陣“昭通文化”旋風。

走向領獎台

2010年10月20日,記者從中國作協獲悉,雲南省共有兩位作家(或詩人)榮獲第5屆魯迅文學獎,作家雷平陽喜獲此獎。截至目前,雷平陽是繼夏天敏之後,第二位獲得魯迅文學大獎的昭通籍作家。
詩人雷平陽以其詩集《雲南記》榮登“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寶座,是“昭通作家群”的殊榮,也是雲南的驕傲,再次展示了“昭通作家群”的創作底氣和實力,讓昭通文學在全國文壇爭得一席之地,為昭通文學和文學昭通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