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澤王廟

昭澤王廟

昭澤王廟,又名龍洞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南街,始建於唐乾寧元年(894年),後歷經各代增修。

昭澤王廟整個建築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平面長方形,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中軸線現存正殿、獻殿,兩側建築無存。正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前乳栿對後四椽栿通檐用三柱。獻殿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建,面闊五間,進深三椽。廟記憶體明萬曆三十五年(1605年)《重建昭澤龍王實錄金妝彩畫正殿記》。

2006年5月25日,昭澤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澤王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南街
  • 所處時代:金
  • 占地面積:1800 m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6-0395-3-098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正殿,獻殿,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昭澤王廟創建於唐乾寧元年(894年)。
五代晉天福間(936~943年),邑人立廟祀之。
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理正殿。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正殿。
清乾隆、民國年間屢有修葺。
1950年,由古韓鎮糧站占用,後歸屬縣糧食局,現由縣文物局管理。

建築格局

昭澤王廟整個建築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平面長方形,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中軸線現存正殿、獻殿,兩側建築無存。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獻殿為明代建築。
昭澤王廟
昭澤王廟

主要建築

正殿

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陶製灰色正脊。磚石台基,台明青石壓檐。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各梁栿上置蜀柱承托平槫結點,蜀柱間以劄牽相連,平樑上立侏儒柱,丁華抹頦栱承脊槫,兩端施大叉手,各梁架蜀柱間置襻間枋聯結,梁架上部明代維修時曾有改動。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昂計心造,昂嘴呈琴面式,明間為昂形耍頭(次間為螞蚱形),無補間斗栱,疏朗簡潔。前檐門窗已不存。周檐施柱16根,內柱8根設於前後槽,均為圓形柱。檐柱柱身粗壯,柱頭設闌額、普拍枋,呈“T”形結構,闌額較薄,柱頭卷剎明顯,為元代遺構。明代時將兩山及後牆砌至檐口,前檐做糧庫時封堵,只在當心間留小門。大殿內外地面均為條磚鋪墁,保存一般。

獻殿

獻殿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建。面闊五間,進深三椽,卷棚頂,筒板瓦屋面。後檐連線大殿,通檐用兩柱,無斗栱。梁架簡約,明代地方風格顯著。保存一般。

文物遺存

昭澤王廟記憶體明萬曆三十五年(1605年)《重建昭澤龍王實錄金妝彩畫正殿記》。

文物價值

昭澤王廟大殿是一座珍貴的早期建築遺存,其碑記石刻記錄了在傳統建築平面規制中香亭、戲台變遷過程的重要環節,保存了傳統建築布局規劃、平面設計的科學技術資料。
歷史價值
昭澤王備受上黨民眾崇信,是上黨地區獨有的,敕封建祠最早的地方神衹之一,千百年來形成獨特的民俗民祀方式,積澱了深厚的民間文化。其祠廟遍布上黨各地,至今仍香火不斷,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襄垣城內的昭澤王廟是其主廟,在其諸多祠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是眾多昭澤王廟和昭澤王崇信的典型代表。
藝術價值
昭澤王廟大殿前檐棋眼壁以孔雀藍色琉璃燒制,飾品作為裝飾,在長治地區是少見的做法。做糧庫時以泥塗抹得以保存,已顯露的幾塊可以看到花草和人物浮雕,是民間繪畫、雕刻的藝術珍品,是該地區琉璃飾品類型、題材造型藝術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1981年3月,昭澤王廟被襄垣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12月,昭澤王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昭澤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西、北各至糧食局辦公用房外牆,南至大門圍牆。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0米。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昭澤王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城內南街。
昭澤王廟
  • 交通信息
乘坐襄垣縣內公共運輸襄垣205路至南門口站可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