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塞違,拼音是zhāo dé sè wéi,彰明美德,杜絕錯誤,出自《左傳·桓公二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德塞違
- 出處:《左傳·桓公二年》
- 拼音:zhāo dé sè wéi
- 注釋: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出處 《左傳·桓公二年》: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
簡譯:宋國太宰華父督殺死了司馬孔父嘉和國君宋殤公,魯、齊、陳、鄭四國要主持公道,去平定宋國內亂。但是,華父督賄賂魯桓公,送給他郜鼎,其它三國也被賄賂,所以四國就沒有再追究了。魯桓公把受賄來的郜鼎放在太廟裡。魯桓公手下大臣臧哀伯勸諫說,為人君者,要昭德塞違,不能把受賄來的東西放在太廟裡。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把受賄的郜鼎放在太廟裡,還有比這更過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