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系的化學演化
- 作者:M.施米特
星系的化學演化,星系中恆星和星際物質的元素豐度隨時間的變化。這類研究開始於1963年M.施米特的一篇論文。主要目的是對星系中恆星和星際物質觀測到的化學元素豐度給予正確說明。此外,將觀測結果同理論預言比較還可對恆星形成和演...
星系演化史 在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研究中,星系只是被看作一個質點,它本身沒有什麼變化可言。但從星系內部看,也有自己的演化史。幸虧由於星系離我們十分遙遠和光速的有限性,我們可以通過考察距離不同(因此年齡不同)的星系來研究它們的...
不同類型的行星(包括衛星)有不同的化學組成和演化歷史,其演化過程的能量來源通常各不相同。太陽系各天體的演化能源基本上可分為 3類:類地行星演化能源、類木行星演化能源和冰質天體演化能源。分類 類地行星演化能源 類地行星及其...
此外,超新星還是星系化學演化的主要“代言人”。在早期星系演化中,超新星起了重要的反饋作用。星系物質丟失以及恆星形成等可能與超新星密切相關。由於非常亮,超新星也被用來確定距離。將距離同超新星母星系的膨脹速度結合起來就可以確定...
(3)利用WEBDA最新星團表開展銀河繫結構研究,表明年老疏散星團比年輕疏散星團具有更大的銀盤標高,太陽內圈疏散星團的銀盤標高比外圈小,得到了銀盤標長約為3kpc;(4)利用大量的M31的觀測資料,對銀河系和M31這兩個星系的化學演化...
宇宙化學方法是研究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及其演化規律的科學方法。是把化學理論和方法運用到天文學而形成的一種研究方法。宇宙化學的研究對象包括隕石、月球、行星、行星際物質、太陽、恆星、星際物質、宇宙線、星系和星系際物質等。1833年瑞典...
宇宙化學是研究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及其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天文學與化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宇宙化學研究的對象包括隕石、月球、行星系天體、行星際物質、太陽、恆星、星際物質、宇宙線、星系和星系際物質等。簡介 宇宙...
恆星化學組成,由恆星光譜測出的組成恆星的化學成分。恆星化學元素的含量常以豐度表示,指在同一體積內某種元素的原子數目與氫原子數目之比,因此是一種相對含量。研究歷史 J.von夫琅禾費最早將稜鏡後接一台望遠鏡觀測太陽,發現太陽的...
空間化學是空間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空間物理學、天文學和地球化學等學科互相滲透,交錯發展。研究內容 ①確定組成宇宙物質的元素、同位素和分子,測定它們的含量。②探討宇宙物質的化學演化。這對研究天體起源和生命起源都有重要的意義,...
s-過程大約創造了另一半比鐵重的元素,因此在星系化學演化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s-過程與更快速的r-過程中子捕獲不同的是塌的低速率。歷史 s-過程似乎必須從重元素的同位素相對豐度和在1956年由Hans Suess和Harold Urey重新印製的...
Buribdge等人的論文發表以後,恆星具有與太陽相同化學成分的觀點被質疑。假設宇宙中除氫、氖、氦和銼之外的其它化學元素由超新星爆發產生,簡單星系化學演化模型預言大約10%的低質量恆星的金屬豐度是現在形成的恆星的金屬豐度的1/10。然而,...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巨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
O型恆星的深入研究將為我們理解宇宙黎明時代、星系化學演化,恆星形成、核塌縮超新星、長伽馬射線暴、和引力波事件等當前熱點前沿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列表 O型星很少見,但是很明亮,所以它們很容易被探測到,肉眼可以看到很多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