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星在深淵中》講述的是在2016年秋冬之際,上海豐年小區一單身女子住戶意外死亡。第一發現者是死者好友——失語症患者楊其星。事件發生後,與死者密切相關的人們對於兇手各有推測。在警察的調查中,在日常對死者的回憶中,這些人的過往也悉數展開。喪失語言能力的不僅僅是失語症患者,也有曾落入深淵中的我們。這是一個關於失語症的故事,也是一個如何與糟糕的過去和解的故事。在熱鬧非凡的街巷,誰也無法猜測看似平靜的面孔下藏著什麼樣的過往。偌大的城市裡藏著無數的秘密。這是書中的人生,也是我們熟悉的日常。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星在深淵中》創作起因源於默音對影視作品描寫失語症不妥的腹誹,為此默音翻閱了不少相關書籍,對失語症的前因後果、表現形式有了充分的認知,這才動筆寫下了新書。儘管默音在現場回想創作時間,默認為整好兩年,但事實上十多年前,這個故事就已經有了雛形,直到2019年11月14日才最終完成,言下之意,這本書陸陸續續耗費了默音十餘年時光,前後八易其稿。期間,她還創作了《甲馬》等其他小說。醞釀多年,八易其稿,小說探出了枝丫。雖然默音身為作者,但她有時也並不知道故事的走向,甚而坦言直到第五稿完成時,自己才最終確定了兇手身份——每修改一稿,默音都會將內容進行大幅度地調整。默音笑道: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先有個提綱。結果,她寫著改著,提綱就變了,人物在她的筆下仿佛長出了自己的意志,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了“成長性”。
默音也曾說過:“早在十一二年前,我有三個小說的計畫,分別是甲馬的故事、上海弄堂的故事以及失語症的故事。當時對每個小說的核心只有隱約的感覺,並不知道具體會怎么呈現。上海弄堂的故事就是後來的《姨婆的春夏秋冬》,四個中篇構成了一個小長篇。《甲馬》我從2008年開始寫,經歷了很多稿,到2017年成書。《甲馬》出版後,我快樂地玩了一年,到2018年的時候,我想不行,不能這樣一直玩下去,便找出了電腦里的‘屍體’——我電腦里有很多這一類的,有些是完稿但不滿意,有些是寫作的碎片。其中有那么四五個中篇,是和甜點有關的故事,也就是《星在深淵中》的雛形。這些中篇有各自的主人公,它們之間有個共同點,都出現了一家叫‘蛋糕酒號’的咖啡館,白天賣蛋糕,晚上賣酒。咖啡館的女主人楊其星做的蛋糕有一種奇怪的魔力,吃下蛋糕的人,有可能會看到一段已經忘懷的往事。這個設定是一開始就有的,我當時以為會是一組溫暖療愈的故事。有七年的時間,我在寫作的同時擔任日系引進書的編輯,因為工作關係也因為個人興趣,看了不少日本小說。日本有個概念叫‘連作小說’,就是一本書里若干個短篇,各自獨立,相互串聯。像國內讀者熟悉的《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阪急電車》《木暮莊》,是近年來日本暢銷作者的連作小說,也有更早的,譬如老一輩作家松本清張有個集子,《絢爛的流離》,成為故事核心的是一枚鑽戒,每一篇的人物是擁有鑽戒的人,散點式的人物和事件串起來,構成了整個‘二戰’前後的時代素描。我覺得占黑的小說其實有點像這類小說,篇目人物間有聯繫。最初寫和蛋糕有關的故事時,我抱著寫一系列溫暖故事的想法,意外的是,之後它開始慢慢地不受控制,變成一個長篇,而且是迄今為止我的小說中沒有過的比較黑暗的氣質。好在還有個光明的結局,沒有一路黑暗下去。最後成稿三十萬字,何老師看過電子稿,等看到實體書,他嚇一跳,說原來這書這么厚。以上大概就是我這部小說的寫作過程。”
人物介紹
楊其星
書中的主人公之一楊其星,是一位患有失語症的甜品師。諷刺的是,故事中彼此間欲言又止、無法順暢溝通的人們,在面對這位話語無法抵達的對象時,反而常常產生傾訴的欲望。失語不僅僅是楊其星的病症,也代表了當下都市人生活中的溝通障礙。楊其星的失語是一次事故留下的後遺症,而其他人的失語或是因為有所顧忌不願發聲,或是因為過往如同傷疤,揭開太疼而不得不選擇沉默。楊其星所做的甜點似乎有種特殊的魔力,仿佛能建立起與過去的聯繫。這一道道甜點既是線索,又是媒介,撬開了諸位“嫌疑人”的回憶大門,讓讀者看到了一段段被刻意掩埋的過往。
林同
作為一位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名噪一時的畫家,本應是小說所有人物中社會地位較高、較有話語權的人,然而他在整個故事中卻最為沉默。不同於楊其星因為意外導致的失語,林同和小說中其他幾位人物所代表的顯然是絕大多數正常人另一種意義上的“失語”。剛出場的林同似乎沒有鮮明的個性,但隨著情節的推進,這個個頭不是很高、頭髮白了不少的人就像一個善與惡沒有明顯界線的巨大洞穴,不斷顛覆讀者對他的預判。曾在13歲的年紀經歷過絕望的林同,背負著巨大的精神負擔,一路苟延殘喘,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再一次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看見了她。他沒有踩剎車,而是加大了油門”,隨後不僅默認了妻子替他背鍋的安排,甚至自欺欺人地暗示自己“那是意外”。名利的收穫、時間的流逝並沒有將他拔出泥沼,黑洞般的過去慢慢將他吞噬。雖然他對陷入深淵的女孩黃依然伸出援手,努力想要尋回生命中善的和光明的一面,但是殺害自己深愛的人所帶來的拷問和煎熬,使得他根本無法得到解脫。終於,一直逃避的林同在最後勇敢了一次——生活對於他來說,早已沒有了選擇。
楊樹海
楊樹海和同父異母的妹妹楊其星一起經營一家咖啡館兼酒吧。妹妹因為一場事故患上失語症,他把這看成是對自己的懲罰——長期以來忽視妹妹的報應。所以,他為妹妹所做的一切,既有兄妹之誼,更是出於愧疚。楊樹海也是林同的髮小,兩人因為共同承擔著噩夢般的過去,已經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儘管他懷疑是林同殺害了陳曉燕,卻幾乎出於本能地幫林同清理案發現場留下的痕跡。這樣的保護讓人動容。楊樹海是孤獨的,對於關愛是渴求的,所以對於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楊其星和林同,他都是用生命去守護的。當林同在沖繩自殺後,雖然楊樹海顯得異常平靜,但是楊其星感覺“哥哥的一部分像是永遠留在了那裡”。
黃依然
小說中黃依然的遭遇,則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艱辛而溫暖的救贖故事。當黃依然面對現實無路可逃時,只能在遊戲《光行者》中用五根蠟燭發出內心深處的呼喚:“救我!”遊戲中的“夜月”(林同)也曾處於同樣絕望的處境,所以時隔多年之後的他在面對這樣的求救信號時,選擇扔出遊戲中所有的蠟燭庫存,拼出一個通向現實世界的救贖密碼——一個手機號。這也成為黃依然走向自我救贖的契機。被朋友救出的黃依然,接替陳曉燕成為楊其星的治療師,陪伴她、溫暖她。黃依然在楊其星這裡找到了安心的感覺。雖然絕望的洞口還在,但是“只要在店裡,在這個家,洞口不再擴大”。在她陪楊其星一點點做語言訓練的間隙,甚至有種感覺,“洞口得到了修復,極其緩慢的”。在小說結尾,黃依然為了楊其星的康復在繼續努力。當命運呈現殘忍的一面時,總還有一些肩膀可以依靠,總還有一些溫暖可以期盼。
陳曉燕
故事開篇的死者,三十多歲的獨居女性,一個公眾號寫手。同時也是楊其星的康復老師,恰好陳曉燕有位患失語症的母親。不幸的是,母親陳鑫因車禍身亡,肇事者是曉燕的好朋友葉維佳,當時車上還坐著她的丈夫,著名畫家林同。他是楊樹海的髮小。葉家富有,兩家私了,巨額賠償金,令陳曉燕在上海得以安身立命。陳曉燕父母感情不睦,父親是入贅母家的學徒,奉子成婚生下曉燕。陳曉燕隨母姓,實際卻像母親押在父親手上的人質。倒是陳家舅舅,承擔起了父親的這部分責任。陳曉燕從小就有一個帶母親逃離原生家庭的夢。可母親死了,夢碎了,與葉維佳的友誼也走向冰點。隨著與楊樹海的戀愛,曉燕一點點地覺察到母親死因蹊蹺,追尋真相,成了陳曉燕活著的使命。可就在小說的開頭,陳曉燕死在自家公寓裡了。陳曉燕,就像一隻沉在海底的魚,奮力地要游出水面,卻總是有各種力量在拖拽她沉溺。她的死,瞬間打開了書中幾位主人公的記憶之門,那些痛與愛交織的往事,洶湧而來。
莫凡
死者陳曉燕曾經的朋友,是勾連書中不同時間線的鑰匙,讀者可以通過她的視角觀看其他的人物,莫凡和陳曉燕在多年前的相識,是通過回憶展現的,吃下楊其星的點心後,湧現了不受控制的回憶。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流動的現代生活各處都是無限綿延的空間,培育了豐富的文學敘事。默音的《星在深淵中》正是又一份的現代空間圖景。作品的明線是一起兇殺案,伏脈千里,追溯當事人的生命時間與事件,但其中空間塑造也耐人尋味。
蛋糕酒號是小說的核心公共空間。它首先是一個占據空間的實體,是患有失語症的楊其星和哥哥經營的店鋪,也是無數異質的人群相遇的場所。這裡見證了無數場猜忌、爭吵、遲疑和曖昧不明的時刻,也與莫凡作為自我戰場式的花店、小城青年們的家鄉、屬於每個現代主體的街道建立聯繫,成為敘事開始的起點。因為細密的空間感,閱讀小說時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從自我的過去縱深處走來,並艱難跋涉於自己的迷宮,由此共同組成了鮮活的現代都市空間圖景。
但更重要的是藉由楊其星神奇的甜點,蛋糕酒號成為一種情感場所。楊其星的蛋糕堪比普魯斯特的瑪德琳,塊塊引人漫向記憶縱深處。只不過能被她催發回憶者皆為失語的同類人。如果說蛋糕師楊其星的無法識別、無法言說指向生理疾病意義上的失語,周遭人物的緘默、遮蔽和自我隱藏則是一種象徵意義上的失語,其中藏著曲折的創傷,成為一種隱喻性的疾病。
蛋糕酒號之外,作者還創造了許多隱喻的空間。這些空間亦真亦假,看似和真相無礙,但本身自成無限延展的空間。書中每一個在遍布恣睢之創中經驗著、成長著的人,陷入漫長的無由解答、啞然失聲。每一個飽經創傷的人在社會、自我層層阻隔中陷落,彼此之間的疏離、傷害和矯飾也比實際的空間距離、當下與過去的時間距離要更加綿長。
故事終了,比對兇手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個體如何和幽暗的過去和解。在之前長篇《甲馬》中作者通過可顯現記憶的神秘媒介“甲馬紙”勾連命運,現在則提供了一個現代空間的迷宮探索。書中眾多人物的沉落總令我想起敘寫錯失的李商隱一詩,“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在真正的相遇之前總有無盡的區隔和錯失。但本書給出了小光明——楊其星表達出自己的被損害,並最終恢復了語言表達能力;失語的眾人也都剖白了心境。就像遊戲玩家們創造出蠟燭作為符號打破隔絕,被過去束縛的人們終將用各自的方式迎頭反擊。縱然星辰海底,終有皎然之時。
藝術特色
作家張天翼說,《星在深淵中》的敘述有些像《水滸傳》這類古典小說,運用散點透視法,不斷將不同的人物轉換成為敘述中心,而默音對每個人物的來龍去脈都有非常詳細的描寫。有意思的是,默音在此前還寫過一個3萬字的中篇《最後一隻朱古力麥芬》,可視為《星在深淵中》的番外篇,裡面的人物都在長篇中出現,展現了他們更豐富的側面,番外篇的中心主人公甚至只在《星在深淵中》出現了一句話,但默音依然為其補足了前因後果。
《星在深淵中》的主線發生地是一家叫“蛋糕酒號”的咖啡館,這其實也是默音另一部中篇小說《最後一隻朱古力麥芬》的故事背景,而《最後一隻朱古力麥芬》里的清潔女工同樣閃現在《星在深淵中》,如同一個埋伏的“隱藏人物”。周嘉寧說,這是默音慣用的寫作方法:長篇人物往往從一些中篇里發展出來,小說敘述常有重合。她還指出,默音的小說里通常會出現一個關鍵的物品,以媒介的方式去觸發人的記憶、時間的碰撞。近年來默音主要的長篇小說都有這樣的媒介設定:在《星在深淵中》,吃蛋糕可以勾起當事人的回憶;《甲馬》中,點燃甲馬紙可以獲取他人的記憶;《姨婆的春夏秋冬》里,姨婆本身就是一個通靈媒介,她可以看到未來。
作品影響
2020年11月,《星在深淵中》入選2020年10月文學好書榜。
作品評價
作家
周嘉寧:“開始的100頁會是比較痛苦的過程,因為出現了非常多的人物,是我近期看到過的小說里開場人物最多的一本。默音是一個非常有耐心、藏得住的人,她給予每一個人物尊重,站在他們的視角,從頭寫他們的經歷。這種寫法在我看來非常難。”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默音,1980年生於雲南,少時遷居上海。十六歲於《科幻世界》發表第一篇小說,並開始自學日語。中專畢業後從事過多份工作,2007年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就讀日本文學專業。擔任出版編輯若干年,現為自由寫作者。已出版小說
《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馬》。譯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摩登時代》《赤朽葉家的傳說》《家守綺譚》《雪的練習生》《京都的正常體溫》等多部日本小說和非虛構作品。閒時於報刊撰寫日本風土美食相關文章,主持“默音吃酒去”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