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清宮傳統刺繡

易縣清宮傳統刺繡

清宮傳統刺繡又叫宮繡,始見於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廣為流傳於遼代,興盛於明清,晚清時達到巔峰,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是中國刺繡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縣清宮傳統刺繡
  • 編號:5—8—34
  • 申報地區:保定易縣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名錄簡介
清宮傳統刺繡又叫宮繡,始見於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廣為流傳於遼代,興盛於明清,晚清時達到巔峰,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是中國刺繡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
易縣清宮傳統刺繡
易縣清宮傳統刺繡
新中國成立後,清宮傳統刺繡傳人因繡院解散而流落民間。為將這項技藝傳承下來,1979年王占錄承包繡花坊經營刺繡業務,1991年創立了以傳承、製作、創新、銷售為一體皇家御繡服飾企業——河北易水工藝美術廠。王占錄憑藉對清宮傳統刺繡藝術的極度熱愛與痴迷,與子女一起挖掘、整理、研究、最佳化整合它的設計、製圖、印刷、成品等多個工藝環節,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工藝規範流程和製作標準。
清宮傳統刺繡的製作過程包括設計、製圖、上繃、配線、刺繡、成品等。它屬手工刺繡,一般採用工筆為藍本,繡線為無拈劈絨,以纏針、接針、鋪針等主要針法,根據物體的陰陽面,用變換色塊及在繡花色塊上黼繡其他針法來表現物象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複雜的製作工藝需要天生的悟性和常年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它要“以心神的運用”來操針,十幾種針法必須達到平、光、齊、韻、和、順、細、密,講究慢工細活。清宮傳統刺繡絨面薄而均勻,花紋光亮平貼,配色自然鮮艷,所繡物象為花果、草蟲、庭院小景、戲曲人物等,寫實而生動,多用於宮廷裝飾和服飾。
清宮傳統刺繡歷代受皇家專寵,用料非常考究,代表性作品豪華富麗,精當貴重,一針一線都滲透出帝王親貴的傾天權勢。總體來看,清宮傳統刺繡具有以下特徵:1.雍容大氣 材質華貴:製圖遵照宮廷藝術審美的標準和規範,無論是服飾紋樣,還是佩物小品,都充分體現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重、設色典雅、雍容高貴的皇家氣派和尊嚴。材質以華貴而著稱,其面料為最好的綢緞,繡線為蠶絲製的絨線和黃金、白銀錘箔捻成的金、銀線,繡品獨一無二,非常華貴;2.圖必有意 紋必吉祥:它嚴格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帝王、統治者的意願,將祈福納祥、驅惡避邪的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象徵性的表達方法,含蓄地以圖案形式和技藝高超的針法來體現,充分反映了吉祥圖案在傳統藝術品中的重要性。3. 針法考究 嚴謹規範:清宮傳統刺繡針法極為考究,尤以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最為精緻和華貴。它對不同的圖案都有較嚴格的典制章法和規範,與民間繡品的隨意性和自如表現個性的主觀創作意識明顯不同。4、題材寓意 身份有別:清宮傳統刺繡圖案的寓意不僅是祈福納祥,同時也是穿用者身份、社會地位的標識。
清宮傳統繡刺繡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極具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工藝價值,但由於製作成本高、難度大、產量低,隨著機繡的發展已日趨埋沒,因此急待予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