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琵琶行圖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郭詡
- 規格:縱154厘米,橫46.6厘米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作的前三分之二畫幅書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全文,後三分之一畫幅描繪了白居易與歌女邂逅相逢的場景。
該畫作下方的歌女側身而立,頭綰高髻,面容清秀而暗含憂傷。她懷抱琵琶,身著曳地長裙,體態窈窕俊美。詩人雙手撫膝端坐於旁,神情專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傾聽歌女訴說其不幸的身世。
款署:“清狂畫並書。”下鈐“仁弘”印,又一印模糊不辨。
創作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文學傑作,是一首敘事體戰的長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9),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一次秋晚送客潯陽江頭,從鄰舟上隱隱約約傳來憂怨哀楚的琵琶聲,尋問得知彈奏者為舊日長安琵琶歌女,故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嘆,寫下長詩《琵琶行》。這首詩裏白居易的經歷打動了畫家郭詡,之後郭詡根據《琵琶行》裡面的詩意為題材而創作了該畫作。
藝術鑑賞
構圖
該畫作構圖新穎奇特,占畫幅三分之二篇幅的《琵琶行》詩為行草體書寫,縱向取勢,參差布白,極具寬窄長短之變化;詩題在畫幅中起到了令畫面充實、平衡、布局更完美的作用,猶如人物活動的襯景,填補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並通過字距、字型結構的諸多變化擴展了畫面的縱深空間,那奔流直下、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也令畫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氣魄與力度,從而增強了全畫的藝術感染力;畫面削盡繁冗,沒有任何暈染,僅以簡約明了的圓熟線條勾畫出詩人與落難中的歌女。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有所呼應,筆法流暢,用意精道。突出表現了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這一主題,給觀者以藝術的感染力。
技法
該畫作運用工筆白描法,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側立的商女,均以細秀流暢的蘭葉描勾出,比例合度,情態細緻,風格清新淡雅,毫無狂態和逸筆,屬於郭詡比較工細的一路畫法。然亦透出畫家對簡逸的追求,如在情節鋪敘方面,省卻了環境和陪襯人物,著意刻畫兩位主角,並突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時的情態,筆簡而意完。
該畫作中結字筆畫縱橫奔放,或斷或連,枯潤纖穠皆在章法之中。畫面削盡繁冗,沒有任何暈染,僅以簡約明了的圓熟線條勾畫出詩人與落難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煉,筆墨大膽精減,卻將畫中人物“聽”與“說”的神態表現得有聲有色,具有感染力,展示出作者於人物畫創作上形簡神足的深厚功底。
名家點評
原國家博物館資深研究員蔣文光:整個畫面不設背景,畫家深刻地體會詩意,構思巧妙。作者集中把握人物儀態和性格特徵。著重刻畫人物的感情變化的一剎那,尤其抓準抓活了臉面和眉角之間瞬息變化,便抓到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更加突出了詩人與歌女“同是天下淪落人”這一主題,給觀賞者以藝術感染力。這是此畫成功的關鍵所在,充分說明了作者有善於寫實的深厚功力。
重要展覽
2010年9月3日至11月1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舉辦“故宮藏曆代書畫展”,展品包括郭詡的《琵琶行圖》。
作者簡介
郭詡(1456—1529年),字仁宏,號清狂,泰和(今屬江西)人。他淡泊仕途,弘治中被征入京師,授錦衣官,堅辭不就。唯致力於詩文書畫創作,擅繪山水、人物,筆墨簡括,富有情趣,為時人所重,與同朝代的吳偉、杜瑾、沈周稱譽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