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中國“迎春”日所用的器具。流行於川西,川東一帶。舊時“立春”前一日為“迎春”日,各縣都要特殊制一頂似“橋”的“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轎
- 文獻:《魯班經匠家鏡》
- 別名:轎椅
- 特點:仰角度較大,座心軟
舊時中國“迎春”日所用的器具。流行於川西,川東一帶。舊時“立春”前一日為“迎春”日,各縣都要特殊制一頂似“橋”的“轎。
舊時中國“迎春”日所用的器具。流行於川西,川東一帶。舊時“立春”前一日為“迎春”日,各縣都要特殊制一頂似“橋”的“轎。...
車輿名。此轎原制為面闊二尺二寸、深一尺八寸、高三尺三寸, 地平闊二尺二寸、深二尺九寸,均髹羊肝色灑金...
車輿名。中國古代皇帝乘輿之一。清初沿明舊制,皇帝乘輿有折合明轎等。乾隆十三年(1748)諭定,改折合明轎為輕步輿,折合明轎之制乃廢。舊制,折合明轎廣二尺二...
【釋義】轎子,由人抬著走的一種舊式交通工具,多為剝削者所乘坐(亦稱“肩輿”):花轎|抬轎|八抬大轎。...
簡介 車輿名。清代皇帝所乘禮輿、輕步輿、步輿的合稱。清初仍明舊制,皇帝乘輿有大儀轎、大轎、明轎、折合明轎等。乾隆七年(1742)定皇帝大祀親詣行禮,均...
車輿名。清代皇帝所乘三輿之一。清初仍明舊制,皇帝乘輿有折合明轎等。...... 乾隆十三年(1748)諭定,改折合明轎為輕步輿,皇帝每遇行幸則用輕步輿。其制:...
乾隆十四年(1749) 定製,輔國公有明轎、暖轎各一頂。其制皆青蓋、紅幨、青幃,余如鎮國公。用輿夫四人。不入八分公以下乘馬,用青色韁繩。 ...
車輿制度名。乾隆十四年(1749)定製, 親王乘輿有明轎、暖轎各一頂。其制:明轎,木質,灑金,不施幰蓋; 轅、桿皆髹朱飾金。親王暖轎,銀頂,金黃蓋幨,紅幃, ...
車輿制度名。乾隆十四年(1749)定製,郡王乘輿亦有明轎、暖轎各一頂。明轎、暖轎之制,蓋、幨、幃皆紅,余同親王世子轎制。用輿夫八人。1 ...
車輿制度名。乾隆十四年(1749)定製,鎮國公有明轎、暖轎各一項。其制皆皂蓋、紅檐、皂幃,余如貝子。 1 ...
乾隆十四年(1749) 定製,貝子乘輿亦有明轎、暖轎各一頂。其制皆紅蓋、紅幨、青幃,用輿夫四人。轎夫執事人衣用素綠緞,余如貝勒1。 ...
車輿制度名。乾隆十四年(1749)定製,郡王長子、貝勒乘輿亦有明轎、暖轎各一項,其制皆紅蓋、青幨、紅幃, 余同郡王。用輿夫八人。乘馬,貝勒用紫韁繩。1 ...
一年四季溫差較大,氣候不一,用不同材質裝飾即可成為所需的涼轎和暖轎。《金瓶梅》第六十九回中,武官朱太尉所乘坐的“八抬八簇的肩輿明轎”即是涼轎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