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頁數:346頁
- 開本:16
- 定價:330.00
-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034956
- 品牌:文物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第3卷):義院口》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四章義院口花廠峪背牛頂長城
第一節義院口—背牛頂段邊牆建築遺蹟
一概況
二義院口
戰台1號
(一)義院口台1號
附牆台1號
(——)義院口台2號
(三)義院口台3號
(四)義院口台4號
戰台2號
(五)義院口台5號
附牆台2號
房基1號
(六)義院口台6號
炮台1號
炮台2號
(七)義院口台7號
便門1號
房基1號
(八)義院口台8號
便門2號
便門3號
炮台3號
炮台4號
房基3號
房基4號
(九)義院口台9號
房基5號
炮台5號
(一○)義院口台10號
便門4號
拿子峪口(旱門口)
攔馬牆(附邊)
(一一)義院口台11號
(一二)義院口台12號
拿子峪口(水門閘)
口門外攔馬牆
實心台1號
實心台2號
(一三)義院口台13號
附牆台3號
炮台6、7號
(一四)義院口台14號
便門5號
便門6號
便門7號
炮台8號
炮台9號
(一五)義院口台15號
便門8號
便門9號
炮台10號
炮台11號
附牆台4號
房基6號
(一六)義院口台16號
……
第二節第二十測區長城附邊
第三節第二十測區城址
第四節第二十測區零星碑文等文物線索
附表
實測圖
圖版
第一節義院口—背牛頂段邊牆建築遺蹟
一概況
二義院口
戰台1號
(一)義院口台1號
附牆台1號
(——)義院口台2號
(三)義院口台3號
(四)義院口台4號
戰台2號
(五)義院口台5號
附牆台2號
房基1號
(六)義院口台6號
炮台1號
炮台2號
(七)義院口台7號
便門1號
房基1號
(八)義院口台8號
便門2號
便門3號
炮台3號
炮台4號
房基3號
房基4號
(九)義院口台9號
房基5號
炮台5號
(一○)義院口台10號
便門4號
拿子峪口(旱門口)
攔馬牆(附邊)
(一一)義院口台11號
(一二)義院口台12號
拿子峪口(水門閘)
口門外攔馬牆
實心台1號
實心台2號
(一三)義院口台13號
附牆台3號
炮台6、7號
(一四)義院口台14號
便門5號
便門6號
便門7號
炮台8號
炮台9號
(一五)義院口台15號
便門8號
便門9號
炮台10號
炮台11號
附牆台4號
房基6號
(一六)義院口台16號
……
第二節第二十測區長城附邊
第三節第二十測區城址
第四節第二十測區零星碑文等文物線索
附表
實測圖
圖版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樓基方形,基底南高北低,北面用毛石砌出兩個二層台,高1.2~1.35、寬1.5米。層層上收。頂取平後再用十二層條石為基,以上用磚。樓基東西長10.5、南北寬10.8、高5.4米。樓基以上不存。
義院口台40號以南,山勢險峻而陡峭,邊牆沿山體向上蜿蜒爬行,只用毛石修築了一段長50米的石牆(三等邊以下)。毛石砌築,白灰勾抹。馬道是由大幅橫跨石階所組成,外修垛口牆。牆寬2.4、通高3~4.5米;垛口牆寬0.7、高1.3米。牆體由南而西,多懸崖絕壁,重巒疊嶂,十分險要,故而大部不修牆,多依山為壁,空隙山溝處以石堵塞。從義院口台40號到義院口台41號為1584米,中間經過兩處峰群和戰台(付)19號。
戰台(付)19號
位於義院口台40號南442米的山樑較緩的山頂上。南側為一條東西越過山樑的通道(圖版116)。
台體已倒塌,南、東兩面保存較好,方形,用大塊毛石砌。東西長4、南北寬5、高3~3.2米。直接砌在山石頂上。
從戰台19號向南越過高山,到達義院口台41號。
(四一)義院口台41號
方向265。俗稱“壓把樓”。
地處葫蘆峪高山區。東南1500米為劉家房村。附近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山窄路險,難通行。城體和義院口台處深山中,以山為險,此樓設在向北的谷口中,以此為塞兩側是峭壁懸崖,難以通行。谷口間北可通細口。
樓體呈梯柱形,於1976年大地震時被破壞,現裂痕累累,幾近坍塌,唯結構尚存。
樓基直接砌于山石之上。長方形,基底用五層條石鋪砌,以上用磚砌,因地勢不平,有的直接磚砌。東西長7.6、南北寬11.4、樓基高1.4米,通高7.5米。
樓體四牆西牆存一門,東牆存一箭窗,南北兩牆各存三箭窗。此種建築形制不多見。可能因峽谷地窄,故因勢而建。
西牆存一門。門偏南,兩券兩伏,下為拱門。自下而上為門枕石、門柱石和石券臉等。門寬1、高1.95、進深0.36米。門內券製作粗劣,內券寬1.3、通高2.1、進深0.57米。可以看出門的尺寸一般較大,而不合規格。
插圖:
樓基方形,基底南高北低,北面用毛石砌出兩個二層台,高1.2~1.35、寬1.5米。層層上收。頂取平後再用十二層條石為基,以上用磚。樓基東西長10.5、南北寬10.8、高5.4米。樓基以上不存。
義院口台40號以南,山勢險峻而陡峭,邊牆沿山體向上蜿蜒爬行,只用毛石修築了一段長50米的石牆(三等邊以下)。毛石砌築,白灰勾抹。馬道是由大幅橫跨石階所組成,外修垛口牆。牆寬2.4、通高3~4.5米;垛口牆寬0.7、高1.3米。牆體由南而西,多懸崖絕壁,重巒疊嶂,十分險要,故而大部不修牆,多依山為壁,空隙山溝處以石堵塞。從義院口台40號到義院口台41號為1584米,中間經過兩處峰群和戰台(付)19號。
戰台(付)19號
位於義院口台40號南442米的山樑較緩的山頂上。南側為一條東西越過山樑的通道(圖版116)。
台體已倒塌,南、東兩面保存較好,方形,用大塊毛石砌。東西長4、南北寬5、高3~3.2米。直接砌在山石頂上。
從戰台19號向南越過高山,到達義院口台41號。
(四一)義院口台41號
方向265。俗稱“壓把樓”。
地處葫蘆峪高山區。東南1500米為劉家房村。附近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山窄路險,難通行。城體和義院口台處深山中,以山為險,此樓設在向北的谷口中,以此為塞兩側是峭壁懸崖,難以通行。谷口間北可通細口。
樓體呈梯柱形,於1976年大地震時被破壞,現裂痕累累,幾近坍塌,唯結構尚存。
樓基直接砌于山石之上。長方形,基底用五層條石鋪砌,以上用磚砌,因地勢不平,有的直接磚砌。東西長7.6、南北寬11.4、樓基高1.4米,通高7.5米。
樓體四牆西牆存一門,東牆存一箭窗,南北兩牆各存三箭窗。此種建築形制不多見。可能因峽谷地窄,故因勢而建。
西牆存一門。門偏南,兩券兩伏,下為拱門。自下而上為門枕石、門柱石和石券臉等。門寬1、高1.95、進深0.36米。門內券製作粗劣,內券寬1.3、通高2.1、進深0.57米。可以看出門的尺寸一般較大,而不合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