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肅王墓

明肅王墓

明肅王墓,是中國明朝肅王墓葬。位於蘭州市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村北側平頂峰的南麓(註:平頂峰橫亘於來紫堡鄉與金崖鎮之間,部分墓群位於金崖崖鎮境內),海拔1560~1600米,距蘭州市區約15公里。墓群依山就勢,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約300米,東西約3000米。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肅王墓
  • 地理位置:榆中縣來紫堡鄉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級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城市:甘肅省蘭州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構造,

簡介

據《皋蘭縣誌》記載,肅王墓葬有明代十位藩王:肅莊王朱楧、肅康王朱瞻焰、肅簡王朱祿埤、肅恭王朱貢、肅靖王朱真淤、肅定王朱弼桄、肅昭王朱縉炯、肅懷王朱紳堵、肅懿王朱縉𤏳、肅王朱識;二位妃子:肅莊王妃孫氏、肅懷王愚膠永妃王氏;一位夫人:肅王朱識夫人薛氏,共十一座墓葬。墓群規模之大,埋葬時間跨度之長,墓葬之集中,在國內實屬罕見,被人們譽稱為蘭州的“十三陵”。
明肅王墓
根據墓區封土周圍散布的磚、瓦、柱頂石等遺物分析,原墓葬地面應有建築物,但其規模和特點均無據可考。部分墓葬封土被夷為平地,但地下墓室除1、2、7號墓被打開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歷史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冶地位,於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建緒王之制”,以起到“屏藩王室”的作用,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下《冊封諸皇子為王詔》,首封秦、晉、燕、吳、楚、齊、潭、趙、魯、靖江等十王。數年後又封慶王、肅王。肅王先後襲封十二個王位,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肅王墓外觀肅王墓外觀
肅藩王墓群的修建,始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止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4年),時間跨度226年。
肅笑您凳莊王朱,明太祖朱元璋庶十四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始封漢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肅王,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甘州,建文元年(公元前1399年)內徙蘭州,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卒。在位42年。肅康王朱瞻焰,莊王庶一子。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襲封,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卒。在位41年。肅簡王朱祿埤,康王庶一子。初封洵陽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襲封,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在位12年。肅恭王朱貢,簡王庶一子。初封汾州王,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襲封,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卒。在位50年。肅靖王朱真淤,恭王嫡一子。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封世子,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卒。追封為靖王。肅定王朱弼桄,靖王嫡二子。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襲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卒。在位24年。肅昭王朱縉炯,靖王嫡一子。封為世子,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卒。追封為昭王。肅懷王朱紳堵,昭王庶一子。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襲封,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卒。在位2年。肅安王朱弼柿,靖王庶四子。懿王繼位後追封為安王。肅懿王朱縉 ,安王庶一子。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以輔國將軍嗣封,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卒。在位18年。肅憲王朱紳堯,懿王庶子。萬市獄芝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襲封,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卒,在位28年。肅王朱識 ,憲王嫡一子。萬曆危戶主您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封為世子,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崇禎十六年(公元1644年)冬,李自成兵進蘭州,識 被處死。無諡號。明肅藩王共傳九世,連同追封的靖王真淤、昭王縉炯、安王弼柿三位膠汗旬藩王,總計12王。除安王弼柿、憲王紳堯分別葬於蘭州市七里河區圃子灣和周家山外,其餘均葬於榆中縣來紫堡鄉平頂峰下。肅藩王墓群的選址十分講究,很有特色:“頭枕峰巒(平頂峰),腳踩玉帶(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
明肅王墓文保碑明肅王墓文保碑

構造

墓與墓之間的距離50—1300米不等。已打開的1號墓位於墓區內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封土底徑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後和中室左右的兩個側室組成。設兩道石門、一道木門。用條石砌基,石板鋪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磚砌成,總長26.325米。其平面呈“亞”字形。
明肅王墓
墓門(第一道門)拱券頂,開於“????? ”形照牆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詳),為石制雙扇樞軸式,自來石頂門。門高2.5米,寬2.2米,厚24厘米,樞經24厘米,門楣為297×44×19厘米條石,石門外側用門楣一樣大小條石疊壓橫封至門楣處。石門及石門框均用富平石製成,並施“土紅”著色。
前室為橫券頂,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門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盜洞。中室門(第二道門)為木製,已朽。高拔朽全汗2.5米,寬2米。中室為縱券頂,平面呈6.3×3.3長方形,高10米。墓室東西壁的正店淋中各開一甬道與側室相連。側室長6米,寬3米,高6米,結構和形制與中室基本相同。後室門(第三道門)形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同。後室為橫券頂,長5.8米,寬6.7米,高12米。正面及兩側墓壁的中下端各開一個菱花形頂小龕,龕高、寬、深均為1米。
該墓於1966年平田整地時被打開,出土文物大多被毀壞,現僅有兩口“長明燈”大缸、一件陶馬、一件銅香熏保留下來,分別藏於榆中縣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墓誌也被打碎。殘志中僅有“妃……薨於永樂”字樣,據《明史》等文獻記載,明代藩王一般應與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貞《山堂別集》卷三十二《同姓諸王表》中又載“(莊王)妃孫氏……永樂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莊)王墳西”;史載肅藩王中只有莊王朱 卒於永樂年間,據此推測,此墓不是莊王與其妃子孫氏的合葬墓,就應是莊王妃孫氏之墓。2號墓西距1號墓約450米,原封土堆高約7米,底徑約30米。1970年因農田澆灌時塌陷,挖開後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結構不詳。但據當時知情民眾所述,該墓的形制與1號墓大體相同,只是磚砌勾縫更為精細。7號墓系肅懷王與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徑27米,1977年發掘,因經費緊缺,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後即告中輟,並回填加以保護。該墓出土肅懷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銘各一合,均施兩道鐵圈綑紮(現藏於榆中縣博物館)。
明肅王墓
肅懷王墓誌為正方形,長、寬各79厘米,四周陰刻龍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御賜肅懷王志”字樣,下塊楷書墓誌文。肅懷王妃王氏墓誌亦為正方形,長寬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陰刻鳳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明薨肅懷王妃王氏墓”字樣,下塊楷書墓誌文。
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明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埋葬最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為研究明代藩王喪葬制度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其二,墓室結構及精美隨葬品組合,對研究明代藩王的儀仗、服冕制度以及當時社會不同層面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證;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這與一定的區域政治、經濟以及與皇室的親疏關係等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與已發掘的蜀世子、魯荒王、潞簡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較研究,對揭示上述問題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肅藩王墓群分布於平頂峰南麓的“???? ”形範圍內,而各墓又盡占墓區內之“吉地”。如1號墓背*平頂峰寨子山,東西各有向南延伸出的“護砂”,南面約500米處苑川河“曲水向我,盤旋顧戀”,河對岸以大溝山為屏,屏後有鹼溝山、九疙瘩山列峙左右。中國傳統“堪輿”中之“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等相互關係在肅藩王墓區內得到了充分展示,為研究我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提供了難得的依據。
肅王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得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很好保護,1983年榆中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成立了肅王墓文物保護小組,聘文保員對墓群進行專人值守。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榆中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了肅王墓群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作出了對墓區進行三級保護的具體規定。2006年5月25日,肅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肅王墓的保護已列入榆中縣資源開發計畫:要進一步探明墓區內所有墓葬的準確位置,蒐集相關資料,進而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可*依據;參考國內其他現存明藩王墓的地面建築結構和布局,對肅王墓群地面建築的恢復進行整體規劃,並逐年加以實施;繼續在墓區周圍種草種樹、美化環境,逐漸恢復墓區內原有的景觀和環境;徵集、搶救失落在民間及被損毀填埋的肅王墓文物,清理已打開的墓室,並儘可能恢復原狀,以更好地保護,並供遊人觀瞻(暫未開放)。

構造

墓與墓之間的距離50—1300米不等。已打開的1號墓位於墓區內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封土底徑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後和中室左右的兩個側室組成。設兩道石門、一道木門。用條石砌基,石板鋪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磚砌成,總長26.325米。其平面呈“亞”字形。
明肅王墓
墓門(第一道門)拱券頂,開於“????? ”形照牆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詳),為石制雙扇樞軸式,自來石頂門。門高2.5米,寬2.2米,厚24厘米,樞經24厘米,門楣為297×44×19厘米條石,石門外側用門楣一樣大小條石疊壓橫封至門楣處。石門及石門框均用富平石製成,並施“土紅”著色。
前室為橫券頂,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門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盜洞。中室門(第二道門)為木製,已朽。高2.5米,寬2米。中室為縱券頂,平面呈6.3×3.3長方形,高10米。墓室東西壁的正中各開一甬道與側室相連。側室長6米,寬3米,高6米,結構和形制與中室基本相同。後室門(第三道門)形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同。後室為橫券頂,長5.8米,寬6.7米,高12米。正面及兩側墓壁的中下端各開一個菱花形頂小龕,龕高、寬、深均為1米。
該墓於1966年平田整地時被打開,出土文物大多被毀壞,現僅有兩口“長明燈”大缸、一件陶馬、一件銅香熏保留下來,分別藏於榆中縣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墓誌也被打碎。殘志中僅有“妃……薨於永樂”字樣,據《明史》等文獻記載,明代藩王一般應與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貞《山堂別集》卷三十二《同姓諸王表》中又載“(莊王)妃孫氏……永樂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莊)王墳西”;史載肅藩王中只有莊王朱 卒於永樂年間,據此推測,此墓不是莊王與其妃子孫氏的合葬墓,就應是莊王妃孫氏之墓。2號墓西距1號墓約450米,原封土堆高約7米,底徑約30米。1970年因農田澆灌時塌陷,挖開後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結構不詳。但據當時知情民眾所述,該墓的形制與1號墓大體相同,只是磚砌勾縫更為精細。7號墓系肅懷王與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徑27米,1977年發掘,因經費緊缺,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後即告中輟,並回填加以保護。該墓出土肅懷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銘各一合,均施兩道鐵圈綑紮(現藏於榆中縣博物館)。
明肅王墓
肅懷王墓誌為正方形,長、寬各79厘米,四周陰刻龍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御賜肅懷王志”字樣,下塊楷書墓誌文。肅懷王妃王氏墓誌亦為正方形,長寬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陰刻鳳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明薨肅懷王妃王氏墓”字樣,下塊楷書墓誌文。
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明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埋葬最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為研究明代藩王喪葬制度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其二,墓室結構及精美隨葬品組合,對研究明代藩王的儀仗、服冕制度以及當時社會不同層面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證;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這與一定的區域政治、經濟以及與皇室的親疏關係等有著密切的聯繫。通過與已發掘的蜀世子、魯荒王、潞簡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較研究,對揭示上述問題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肅藩王墓群分布於平頂峰南麓的“???? ”形範圍內,而各墓又盡占墓區內之“吉地”。如1號墓背*平頂峰寨子山,東西各有向南延伸出的“護砂”,南面約500米處苑川河“曲水向我,盤旋顧戀”,河對岸以大溝山為屏,屏後有鹼溝山、九疙瘩山列峙左右。中國傳統“堪輿”中之“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等相互關係在肅藩王墓區內得到了充分展示,為研究我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提供了難得的依據。
肅王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得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很好保護,1983年榆中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成立了肅王墓文物保護小組,聘文保員對墓群進行專人值守。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榆中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了肅王墓群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作出了對墓區進行三級保護的具體規定。2006年5月25日,肅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肅王墓的保護已列入榆中縣資源開發計畫:要進一步探明墓區內所有墓葬的準確位置,蒐集相關資料,進而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可*依據;參考國內其他現存明藩王墓的地面建築結構和布局,對肅王墓群地面建築的恢復進行整體規劃,並逐年加以實施;繼續在墓區周圍種草種樹、美化環境,逐漸恢復墓區內原有的景觀和環境;徵集、搶救失落在民間及被損毀填埋的肅王墓文物,清理已打開的墓室,並儘可能恢復原狀,以更好地保護,並供遊人觀瞻(暫未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