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胡坊茶花燈,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明溪胡坊茶花燈始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當時明溪稱歸化,置縣之後,胡坊民間興起了鼓樂、遊藝活動,當年,胡坊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會製作茶花燈。做花燈的主要材料有:毛竹、紙張、帶葉子的茶樹幹、蠟燭等。首先,將竹片紮成三層底大頂小的圓圈,每層都懸掛著形似茶花盛開的小燈籠,然後用鐵絲固定在翠綠的樹葉間。燈籠內里裝上煤油燈,外表裱糊精緻的剪紙工藝,並畫上獨具匠心的圖案,還可貼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對聯。燈籠少則四個,多則十二個,意寓“四季發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寄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2010年11月,明溪胡坊茶花燈入選三明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溪胡坊茶花燈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胡坊鎮胡坊村村委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主要活動,花燈製作,隊伍配備,傳承保護,傳承人物,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主要表演,社會活動,專題節目,
歷史淵源
胡坊鎮位於三元、清流、永安三縣市交界處,文化藝術氛圍濃厚,是一個古老的文化鄉鎮,有明溪縣第一支民間業餘樂器興趣小組,有古老的柏亨村木偶戲劇團和鄺坊民間舞龍隊。
肥沃的藝術土壤孕育了茶花燈遊園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特色文化,《胡坊區志》曾有記載:每年正月迎花燈、鬧元宵,家家戶戶抬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茶花燈,上百盞的茶花燈組成一隊望不到盡頭的長龍,沿著胡坊集鎮街道巡遊,前有龍頭帶隊,末有龍尾壓陣,中間有鑼鼓助興,遠遠望去,就像一條騰飛的巨龍。“飛龍”所到之處,家家鳴炮迎燈,給山村增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氣氛。
胡坊從建制以來,就有迎花燈、鬧元宵的傳統民俗。古代胡坊各姓都有花燈會和花燈田,以葉姓和李姓兩大家族為主,每年元宵節都會比賽做茶花燈,比盞數、比花樣特色。村裏白天家家戶戶請客,晚上留客人一起迎花燈,鬧元宵。明成化六年(1470年),當時明溪稱歸化,置縣之後,胡坊民間興起了鼓樂、遊藝活動,特別是大戶人家李家與葉家的祖先為了讓後人繼續營造元宵節的迎燈賽會的氣氛,特意留下一份燈會田,作為制燈、游燈之資費。有了祖先的資金保障,李氏與葉氏的子孫後代,每年都將迎燈賽會舉辦得多姿多彩。除了茶花燈,還有燭橋燈、香火箭、放天燈等。當年,胡坊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會製作茶花燈。
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茶花燈的製作要求也越來越高,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多彩,村民利用當地茶樹多,造型美觀大方的特點,做成具有胡坊地方特色的茶花燈。
民俗內容
主要活動
每年初五至十五,是胡坊古邑鬧花燈、迎花燈的日子,百年古俗延襲不衰。後來,在此基礎上,增添了“花燈賞評”環節。臨近元宵,族中長老先對各家精心製作的燈盞進行集中賞評,選出“燈魁”,之後燈魁引領全村花燈隊伍巡遊,配上迎燈音樂、舞蹈。每到一處,家家戶戶開門迎燈、鳴炮接燈、燒香拜燈、捧酒敬燈、跟隨送燈。此時焰火升空,鼓樂齊鳴,鞭炮聲震,村民互賀新春。
花燈製作
茶花燈製作方法簡單,有六道工序:一是利用修剪茶樹時機,從砍去多餘的樹枝中選取造型優美的茶花樹枝;二是用竹條扎形狀各異的燈籠;三是剪紙;四是貼裱糊燈籠和茶花樹;五是根據明溪當地民間民俗畫出反映生產生活的圖案;六是燈光設計,籠內的燈光或用蠟燭,或用油燈,或用電瓶等取光照明。
茶花燈最早的燈源是煤油燈,燈油易燃盡,後來又改為蠟燭。但是若遇陰雨天,搖曳的燭光也易熄火。現代設備日趨先進,有些制茶花燈者便將現代元素與傳統相結合,採用電池和電瓶充電,並設定可調節的燈柄,燈柄可上下伸縮,既可固定也可轉動,巡遊時可擎可抬,異常靈活。
隊伍配備
為使茶花燈遊園更顯熱烈氣氛,自古以來都配備了鑼鼓隊和彩旗隊。鑼鼓隊由鼓、鈸、大鑼、小鑼、嗩吶等組成,人員7—9人,頭、尾、中間各配備一支。彩旗隊由20名兒童組成,走在遊園隊伍的前列。寓意著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葉禮行,1934年生於明溪縣胡坊鎮胡坊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明溪胡坊茶花燈三明市第一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葉禮行從小喜民間風俗,十幾歲起就開始了花燈生涯,掌握了一整套茶花燈製作技藝。每年元宵前後,他都早早地投入游燈活動的準備事宜,開始主持村民花燈隊伍的組織,對茶花燈遊園活動的流程進行把關,並親任花燈遊園活動評審,對參加遊園活動選送的茶花燈進行評選。葉禮行常利用農閒時間向人們宣傳茶花燈歷史,介紹遊園活動流程。胡坊鎮政府為保護非遺項目,鼓勵民間傳承,特地在鎮中心國小為他開設非遺公開課,請他登台講解茶花燈製作技藝,讓鄉親和孩子們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他口傳身教,培養了一批茶花燈製作民間藝人,讓胡坊茶花燈的製作後繼有人。
李少平,2021年5月被評為“明溪胡坊茶花燈”明溪縣第三批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狀況
胡坊村的茶花燈遊藝有較大的發展,花燈數量從1986年的50盞增加至2005年的300盞,戶均一盞。胡坊人民對這種喜聞樂見的民間遊藝保持了濃厚的興趣,改進了茶花燈的造形、剪紙、繪畫、書法等工藝,並將茶花燈的巡遊演繹得異彩紛呈。老人協會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利用閒暇時間進行巡遊技巧演練,減少了巡遊時頂風疾走發生燭光熄滅或燒毀燈籠的現象。
保護措施
為了傳承客家民俗,1978年,胡坊的民間藝人成立了“茶花燈籌備會”,後來更名為“老人協會”。
2014年,胡坊鎮籌建胡坊茶花燈文化展廳。
2015年,胡坊鎮文化站建立了市級非遺項目“胡坊茶花燈”傳承展示館。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1年,胡坊茶花燈獲明溪縣歡慶元宵民藝表演三等獎;2002年,獲明溪縣元宵晚會民俗表演第一名;2003年,獲明溪縣民俗表演項目第二名;2004年,獲明溪縣元宵綜藝晚會民俗表演第一名。
2007年6月,茶花燈以它濃郁的地方風情與豐厚的客家文化氛圍,使胡坊鎮獲得“福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2008年,明溪縣胡坊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2年,在“首屆客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作品大賽”上,手工藝品《茶花燈·傳承不熄》獲得三等獎。
主要表演
2017年2月11日,明溪縣在縣體育中心舉辦傳統的鬧元宵活動,具有非遺茶花燈等系列民俗表演。
社會活動
2022年7月4日晚,明溪縣舉辦首屆“頌非遺傳承·品客家文化”非遺故事大賽決賽。賽場上,13名選手圍繞明溪非遺項目、非遺資源及客家文化,向觀眾講述明溪微雕、明溪肉脯乾、胡坊茶花燈等明溪非遺故事。
專題節目
2005年,春節胡坊茶花燈專題片,先後在明溪電視台、三明電視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