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紫砂藝術比較》是2023年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紫砂藝術比較
- 作者:李天
-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 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0451084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明清紫砂藝術比較》是2023年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明清紫砂藝術比較》是2023年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以明清主要紫砂藝人及其紫砂藝術作品為研究對象,根據紫砂藝術相關理論,結合中國古典哲學與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紫砂藝術最為輝煌的明清兩代的紫砂藝術風格與美...
宜興紫砂陶器創始於宋代,明代中期以後盛行。明代宜興窯紫砂器以壺著稱,式樣繁多,製作精巧,為世人所喜愛。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制壺名家。明正德年間,宜興龔春向寺僧學到制紫砂壺的技術,專以制壺為業,人們稱為“龔春壺”,現在他...
《明清紫砂藝術》是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健亮。內容簡介 歷來對於宜興紫砂器的著作雖不在少數,但多以圖版欣賞為主.本書作者積二十年紫砂研究心得,以深入淺出的編輯模式,提供讀者另一個瞭解宜興紫砂壺的全新視角。作者積二十年...
紫砂藝術 紫砂壺作為一種富有藝術性的手工製品,蘊含一種情趣,其靈魂可以說是文人趣味。宋代詩人蘇軾住在宜興時,就喜愛一種提梁式砂壺,即“東坡壺”。至明代,出現了供春壺,供春原是文人吳頤山的書僮,多年侍讀,受到文人習氣的濡染,...
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
第一章 宜興紫砂成因探究 第一節 紫砂的喚 第二節 宜興陶土的地質背景 第三節 五色土的成因奧秘 第二章 漫漫紫砂路 第一節 深厚的紫砂藝術 第二節 宜興紫砂器的雛形 第三節 迅猛發展的明代及清初紫砂工藝 第四節 清中後期紫砂...
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 同時也藝術品, 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名家之精品,往往萬金難求。紫砂壺發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流行當今。本書系統研究了明紫砂壺的發展史、 特點,明清兩代紫砂壺製作大師 、師承關係及其代表品 ,並...
以上幾點是科學的總結,大彬壺,總的觀感從胎體到造型比較精緻,與明代墓葬出土相比,藝術風格上截然不同。工藝大師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陳用卿、陳...
宜興紫砂陶的藝術價值除了自身的色彩之外,還在於它的裝飾藝術。宜興紫砂始於北宋,盛於明清。明清時候文人畫的興起以後,帶動了中國紫砂的文化內涵。那個時候任伯年,吳昌碩,還有陳曼生,大家都知道的曼生壺。現在民間有這么一個說法,"壺...
明代紫砂器是明代生產的紫砂器。瓷器簡介 紫砂器是用一種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無釉細陶器。這種陶土即是中國江蘇省宜興縣所產的紫砂泥,呈紫紅、淡黃或紫黑色,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用手捏練即可成形,不用匣缽,直接人窯...
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
明清時,紫砂茶具的製作達到了頂峰。其造型色彩千姿百態、耐人尋味。壺外壁常雕以金石書畫、詩詞對聯、名家手跡,壺隨字貴,字以壺傳、寸柄之壺,貴如金玉,終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名噪天下,使紫砂陶具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使用...
早期的紫砂茗壺,其造型氣度渾厚,比較協調,不附加裝飾,僅以筋紋線的變化及開光加強裝飾效果,泥質顆粒較粗,所謂"不務妍媚而朴雅堅栗"。而趙梁的提梁式壺恰恰反應了當時的民眾的審美觀與文化觀。作品賞析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第二章 宜興紫砂的源起 第一節 宜興的歷史沿革及陶瓷業發展脈絡 一、新石器時代 二、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 三、兩漢時期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 五、隋唐五代 六、宋代 七、明清時期 八、小結 第二節 紫砂礦土的特殊性 一、紫砂礦...
明清兩代,宜興紫砂藝術也傲然崛起。紫砂器的誕生在中國陶瓷史上其實是最晚的。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是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民間傳統制陶技藝。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也簡稱“紫砂”,...
素坯紫砂呈紫紅、深栗、黃白三種色調,分別為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燒制。它們經歷了明代被宮廷認可到清代專門為宮廷燒制的歷史過程,曾一度無比輝煌,為宮廷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根據現有清宮舊藏紫砂推斷,其進入宮廷的時間最遲不...
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並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清代陳鴻壽承前啟後,“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
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
《明清紫砂名陶典籍》是2023年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明清兩代紫砂相關古籍的整理和校注,其中包括《陽羨茗壺系》(明 周高起),《陽羨名陶錄》(清 吳騫),《茗壺圖錄》(日本 奧玄寶)三本1911年前刊...
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變,關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於壺上。清道光、鹹豐年間,紫砂藝術家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
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適於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境界。歷史沿革 【信息來源:紫砂印象】據《陽羨瓷壺賦·序》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
如果說明代紫砂壺尚嫌粗朴的話,清代紫砂製作工藝則大大提高,其泥料細膩,製作規整,出現了像陳鳴遠這樣的大名家。嘉、道以後,文人雅士相繼加入制壺工藝,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內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與一代名手楊彭年合作...
宜興紫砂陶藝術起源於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豐富,如何鑑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即對於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製作者的創作構思。所以,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