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月寺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坐落於霧中山半山。東漢時期此處為龍王殿,蜀漢時改七佛禪院,建有七佛樓。原築年代不詳細,南宋時重修。民國時尚存。樓側有池,為明月池。南宋淳熙元年,開化寺園澤長老以“霧中明月古今秋,降龍顯應七佛樓”的詩句描述此景。
明月寺現存建築,乃各方善信於上世紀80年代,在原廢墟上重新修建的簡陋僧舍、佛堂。2010年,寂慈法師回霧中山結茅修道於此。因寺側明月池故,師起名“明月寺”。
明月寺主體殿堂面闊5間,正中一間為正殿,殿外懸掛“明月寺”匾額,殿內供奉木雕彌勒佛坐像,早晚課,及日常佛事在此進行;右側為龍王殿,供護法神—娑袈龍王;最右側為五觀堂,是用齋的地方;最左側為方便禪堂,禪坐及法會共修處。沿殿後小路上行至曬經石,是寺院閉關茅棚。
明月寺建築雖簡陋,但樸素莊嚴,三寶住持,行持如律如儀。
弘法修學
明月寺為續佛慧命、紹隆佛種,住持正法,廣度眾生。在寂慈法師的帶領下,摒除外緣,潛心修學,以修行、解脫、度眾為根本事業。
明月寺農禪並舉,開山種菜植茶,恪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風,嚴持戒律,興建三寶。
明月寺學弘楞嚴法門,以修持楞嚴經,持誦楞嚴咒為主,並回向極樂導歸淨土。為信眾傳授皈依、五戒,應機開示說法,隨緣度眾。讓信眾秉持正知正見,成為合格的正信佛子。每年定期或應信眾祈請,舉行為期七日、兩個七日等時間的修學活動:講授、修持《楞嚴經》;楞嚴咒持誦法會。
受寂慈法師苦修精神感召,常有同參道友參訪交流。廣大信眾聞即來歸,請益佛法。
主要景點
至明月寺途中,路旁、草叢、林間,隨處可見散落橫斜的雕磚刻石,殘垣斷柱,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滄桑盡顯,故有“中國佛教圓明園”之稱。
明月寺後菜地中整齊排列、似乎沒有變過位置的四個雕龍石柱基,及趟於寺旁的三通大石碑,默默述說著盛時殿宇的輝煌與莊嚴。
明月池
明月池,古蹟也,位於明月寺右側。“霧中明月”大邑著名古八景之一,“秋光夜散香隨霧,盡入清池照月中。”即是讚美此景。池今呈六角形,直徑5米左右,被山樹環抱。池水終年清澈,乾旱不涸、降水不溢。
明月池,為霧中山著名的景觀,歷史記述甚多:
明朝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霧中山碑記》云:“……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衛護之跡”。
衛復華著《韋行從刊補集》一書中亦載有許多對明月池的歷史記述。
大邑縣政協編印的文史資料《大邑名勝今昔》,更記載了1968年農曆10月初一的晚上,明月池距今最近的一次“發光”奇景。
石佛寺
石佛寺在明月寺左側,雖名為寺,現僅存一處摩崖石刻。山坳中一巨石,四面勒刻佛教造像,栩栩如生。原為露天,後寂慈法師於石上建亭,又有成都市溫江區的信士,送匾懸於亭上,名之:“石佛寺”。
曬經石
曬經石在明月寺背後,是一塊上面比較平整的巨大岩石,石下有天然石洞,據說原為寺僧曬經之處。曬經石所在的地方,現為明月寺閉關修行之地,時有遊方僧人於此閉關修行。
明月禪茶
霧中山的茶葉清香遠溢,早在唐宋時期就聲名遠播,被視為茶中上佳之品。南宋淳熙年間,詩人陸游就曾在蜀州寫下《
九日試霧中僧所贈茶》一詩,以感霧中山僧人贈茶。
每年清明時節,寂慈法師領眾善信,採得山間野茶青,親手炒製成茶葉,是為“明月禪茶”。一者供佛,一者供上山善信、遊客品用解渴。
歷代霧中山僧人多以種茶為業,明月寺也已在山中遍種茶樹,經年可期,再現禪茶並舉之景。
旅遊指引
交通:乘車到大邑縣汽車站後,轉乘公車212路大邑到悅來鎮,改乘鄉村客運車到開化寺,徒步上山可達。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位置:明月寺位於成都市大邑縣霧山鄉霧山村,海拔1200米。